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焦裕禄骑车下乡 只为听清百姓说话
  • 2013年09月04日 07:55

  •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怕乘汽车跑太快听不见群众说话,焦裕禄下基层总是靠自行车 《焦裕禄》剧照 

  怕乘汽车跑太快听不见群众说话,焦裕禄下基层总是靠自行车 《焦裕禄》剧照

  蹲在干涸的田地里,焦裕禄为饥饿的百姓揪心不已 《焦裕禄》剧照

  蹲在干涸的田地里,焦裕禄为饥饿的百姓揪心不已 《焦裕禄》剧照 

  【编者按】

  昨日21:25,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的《群众路线大讲谈》第六期节目,东方今报今日刊发播出台本,以飨读者。

  【主讲嘉宾】 何香久(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电视剧《焦裕禄》编剧)

  【短片】他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1922年8月,他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小山村。1962年12月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病逝。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6年2月,他的遗体从郑州的河南省烈士公墓迁葬到兰考黄河故堤的沙丘上。他就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

  【主持人】这里是河南电视台《群众路线大讲谈》,看了刚才的短片,可能很多人都为之感动。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只有470多天,可他却得到人民群众如此的爱戴。他离开我们已经将近50年了,为什么他的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电视剧《焦裕禄》的编剧何香久老师,为我们讲述他所了解的焦裕禄,解读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常有百姓到焦裕禄陵前说心事

  【何香久】为了撰写电视剧本《焦裕禄》,我曾多次到兰考,在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做过深入的采访。

  2010年11月,我去拜祭焦陵,看到焦裕禄同志的陵墓前摆了很多供品,有蒸的馍,有水果,都是新鲜的。我就问兰考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什么有人来拜祭焦书记”?宣传部的同志说,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兰考每天都有人到焦书记的陵墓前来祭拜。兰考的老百姓有了高兴的事,来和焦书记说一说,有了委屈的事,也和焦书记念叨念叨,甚至哭一场。

  我先后到兰考采访过120多人。很多人一提起焦裕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个人离世近50年,人们想起他还要落泪,这说明什么?说明焦裕禄已经真正地活在人民的心目中。兰考的采访让我坚定了信念:我应该写焦裕禄,应该写好焦裕禄!

  ○大灾之年焦裕禄受命到兰考上任

  【何香久】焦裕禄到兰考去工作,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间”。我们现在可以考证的兰考的黄河故道有11条,那么一条故道至少有两条堤,它会形成更多的黄河故堤。这些故堤环绕形成了沙丘,又自然形成了上百个风口,留下了大片的沙荒地、盐碱滩。风沙、内涝、盐碱,成为兰考亘古以来的“三害”。

  焦裕禄到兰考是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风沙打死了21万亩麦子,秋天又遭到了内涝,30万亩庄稼被淹。兰考当时36万人,灾民就有20万。每亩地的产量只有40斤。开封地委领导找时任尉氏县委副书记的焦裕禄谈话,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兰考是全区最苦的一个县,最穷的一个县,最困难的一个县。焦裕禄当时表态:“越艰苦的地方越锻炼人,请地委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是不会离开那里的。”

  就这样带着组织的嘱托,带着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1962年的12月5日,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焦裕禄为啥骑自行车下乡

  【何香久】兰考一共有200多个村庄,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475天,他走过了122个。他的走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走到老百姓的炕头上,走到牛屋里,走到大田中。

  当时县委有一部吉普车,焦裕禄下乡从来不坐吉普车,就骑着一辆别人骑过11年的破得不能再破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什么地方都响,骑这么一辆自行车下乡。县委的同志就劝他说:“焦书记,你的身体也不好,你就不要骑自行车了,你就坐车去吧。”他就说:“小汽车坐上以后,它开起来比较快,群众跟不上,群众在路上跟你说话,你光看见张嘴,你不知道他说的啥。与群众拉开了距离,就会隔了心,还是骑自行车方便。”

  县委宣传部当时有一架照相机,焦裕禄就让宣传干事刘俊生背着照相机跟着他。但是他从来不让刘俊生给他照相,刘俊生很纳闷地问:“让我照什么?”焦裕禄说,你看,群众干活很辛苦,你把咱们兰考人民改天换地的镜头拍下来。当时老百姓很难见到照相机,照相机是很稀罕的,所以俊生一举照相机,干活的群众就喊,大家加油干啊,县委同志来给咱们照相了。

  焦裕禄在兰考475天,总共留下了四张照片,三张照片是偷拍的,只有一张是摆拍的——焦裕禄和他亲手种下的泡桐。

  【何香久】在一个风雪夜,焦裕禄走了半宿,最后在梁孙村梁大爷家停住了脚步。焦书记进去,梁大爷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您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您老人家。”梁大爷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焦书记有个习惯,只要进入村子,见到老头老太太,喊爹叫娘。有一位老太太问:你是县委书记,怎么能叫我娘啊?焦裕禄说:在我的老家,我娘就是您这个岁数。他真是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

  当时的兰考不光是群众缺吃少穿,许多干部也都是饿着肚子带领群众除“三害”的。有一次焦裕禄下乡回来已经半夜了,他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说有一个公社书记因为连累带饿,倒在了治沙的工地上,送到医院,人不行了。焦裕禄非常痛苦,就连夜赶到了那个公社干部家里,抚慰老人,抚慰孩子。第二天一早回到机关,焦裕禄把人事科长叫来,问他:“我们兰考这样的情况还有没有?你要以党性保证,跟我说实话。”人事科长没有办法,只好跟他说了实话:“从1960年低指标到现在,我们兰考已经饿死、累死了27名基层干部!”这一句话,焦裕禄就像让雷击了一样,当时就僵住了。

  ○“顶风”买议价粮  先救活老百姓

  【何香久】为了救助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干部和群众,焦裕禄作出了一个决定:派人到外地去购买议价粮。国家的粮食统购统销是条红线,什么叫统购统销?统一地收购,统一地销售,不许有私人的粮食买卖。

  当时焦裕禄说:救命要紧,出了问题我一个人扛着。他心里很明白,当时这么做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赌注的,但是为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他早已经把个人的风险置之度外。最后经过县委常委会讨论,大家说,代食品和副食品是不受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限制的,我们可以买这些。这样焦裕禄就让县供销社组织了148个人的采购队伍,十几辆大卡车,走了八个省,采购了粉条、苜蓿片、红薯干、蚕豆等副食品60多万斤。

  这些粮食可以说把干部群众从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了,却将焦裕禄和县委这个班子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当时有人给省委写了信,省委准备给焦裕禄处分。当时的开封地委书记张申同志说,兰考这个决定是得到地委同意的,有了问题地委扛着,不能处分县委书记。

  ○焦裕禄一口一口尝碱土摸清盐碱地

  【何香久】焦裕禄认为,买议价粮只能缓解一时的难题,是权宜之计,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还是要发动干部群众根除“三害”。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状况摸清摸透,亲手掂一掂兰考“三害”的分量。

  根据这个想法,县委先后组织了120多人的“三害”调查队。在大风天,焦裕禄顶着狂风去查看风口、沙路。大雨天,他冒雨探查,详细绘就了兰考水势走向的地图。为了弄清碱地的性质,他一口一口地品尝碱土,并得出了“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骚又苦的是马尿碱”的结论,让跟盐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瞠目结舌。

  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沙丘1600个,一个一个地进行丈量、编号,标准了相关的数据,全县大大小小的河流沟渠也都有了详细的方位图。这样就把全县抗灾斗争的部署放在了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上,让大家觉得方向明、干劲足。

  灾害的规律摸清以后,焦裕禄来到张庄,听一个技术员说村里有一座坟,不知道是用什么办法封固的,几年来一直没让风沙搬走。焦裕禄当时眼睛一亮,就把这个坟的主人找来,坟的主人说:这是我父亲的坟,(开始)也是用沙土封。封完了以后,一场大风刮没了。我就把沙土底下的胶泥挖起来,把它盖上去,无论刮多大的风都没动过。

  焦裕禄就搞了一次封固沙丘的试验,让机关干部义务劳动,4个小时封闭了一个30亩大小的沙丘。试验成功以后,他总结了三条经验,第一条,是造林固沙,这是百年大计。第二条是育草固沙,当年见效。第三条,翻淤压沙,会立竿见影。

  为了治碱,焦裕禄又深入到全县最有名的老碱窝,就是城关公社的金营大队、堌阳公社的黄口和秦寨两个大队,总结出了排涝治碱、深翻压碱、盖沙压碱的有效措施,盐碱地的治理,虽然焦裕禄去世之前没有完成,但是方案已经制订,而且大见成效。

  ○除“三害”次年兰考实现粮食自给

  【何香久】1965年,也就是焦裕禄去世的第二年,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最有名的缺粮县,初步实现了粮食自给,许多生产队还有了储备粮。也就在这一年,兰考县连续干旱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场风,但是没有打毁一亩庄稼,风沙固住了。这一年的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的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淹。这就是焦裕禄工作一年半期间,对于“三害”治理的初步成果。

  我第一次踏上兰考,看到焦裕禄同志当年亲手种下的那棵小泡桐树,现在已经长成四五个人合抱起来的大泡桐树,兰考的泡桐成林,成了一个主产业。大家都说,这都是当年“老焦”给我们留下的福祉。

  焦裕禄同志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把群众真正当成了自己的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地当人民的公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能找到治理“三害”的科学方法,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路线这个法宝。

  【主持人】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裕禄带头查风口、探流沙、追洪水,始终奋斗在最前沿,工作在最基层。没有空话、大话,不造声势,不摆架子。一句“我是您的儿子”,道出了焦裕禄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老焦”一直是人们心目当中那份不变的感动。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将继续邀请何老师为我们讲述焦裕禄精神。

责编:刘天娇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媒体人

  • 郭蕊

    郭蕊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好房好家》主持人郭蕊

  • 依明

    依明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民生热线》主持人依明

  • 容帆

    容帆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富黄金档》容帆

  • 何君

    主持人何君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何君

  • 李莉

    李莉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李莉

  • 晨风

    晨风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晨风

活跃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