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1日 15:32
来源:映象网-新农村频道
只有来过虞城的人,才能深切的感受到“花木兰文化”在虞城的辐射面有多广。在县城里,最古老最繁华的市场叫木兰市场,最宽阔最漂亮的马路叫木兰大道。一尊花木兰提刀跃马的雕塑,作为整个县城的文化地标坐落在最繁华的路段。几乎每一位虞城人,都能给你来上几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距离虞城县35公里处的营廓镇周庄村,一段柏油路尽头有一座朱门大院,这便是名扬天下、代父从军的木兰祠。木兰祠院落不大,坐北朝南是孝烈将军祠,砖木水泥仿唐建筑。跨进祠堂,高大的木兰像立在正中央,头戴斗笠,身披战袍,威风凛凛。对着将军祠的是木兰陵园。由于古碑的存在和花木兰的名气,新修建的木兰祠成了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木兰祠周边的老百姓都要到祠里祭奠英雄,至今不衰。
花木兰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近乎完美的一个女性形象。《木兰辞》中的语言生动浅白,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还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木兰辞又称木兰诗,作者和产生年代不详。大概完成于南北朝期间。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千古流芳的女中豪杰究竟是一个虚构的传奇人物?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女子呢?
据当地人讲,木兰祠里供奉的这位女将军叫魏木兰。旁边还有木兰将军与家人辞别场景的塑像。除了塑像,木兰辞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前人留下的两方石碑了。石碑上详细记载了祠中这位木兰将军的身世、战绩。石碑上描写的魏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二年的事迹与民歌中的花木兰几乎一模一样。“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民歌中的花木兰不愿做官只愿早日还乡,这和虞城县的魏木兰也别无二致。那么,木兰是什么时候改姓“花”的呢?这“花”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个花姓其实是源于明朝的一个戏曲家。当时他以木兰辞为蓝本创制的戏剧木兰替父从军。木兰诗里面没有详细交代木兰这个人物,只有名字木兰。当时这位戏曲家知道木兰的名字和木兰花有一定的渊源,他就移花接木改为花木兰了。
木兰,外形淡雅清丽,性格确格外坚韧耐寒,也许木兰花的这种特性也注定了这个以花为名的女子,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经过几百年的传送,花木兰这个名字也就被公众广泛接受。成了巾帼英雄形象的杰出代表。
7月31日至8月3日,每晚8:25分,新农村频道《这里是河南》栏目,将为您呈现不一样的《虞城映像》。如果您不小心错过了精彩节目,还可以在次日14:10收看重播。这里是河南,带您认识不一样的老家河南!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