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曲艺界的活化石,你竟然没听过?
  • 2016年03月28日 14:51

  • 来源:映象网-新农村频道

  从前,时光缓慢而悠长。在乡间,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看戏,另一种是听书。看戏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场面。所以看一次不容易。而听书,三五个人一组,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儿,弦子一拉、竹板一打就开始了。卢氏的锣鼓书就是这样。

  刚一进村子,村里就有人喊着说“走了,快去看说书,说书马上就开始了。”没错,村民口中说的“书”就是大名鼎鼎的锣鼓书。在卢氏从香火鼎盛的庙会到乡亲们茶余饭口的门前,锣鼓书张口就来。山村的夜晚本来就寂静,这样越发显得丝弦鼓乐高亢嘹亮。既然叫“锣鼓书”自然少不了锣和鼓。敲敲打打,说说唱唱。它运用唐锣、书鼓、书钹等打击乐器为道具,根据规定的节拍边击打,边说唱。这种多元化的说唱艺术穿越了很多个时代。它继承了唐代的变文、宋代的俗讲、明清的古词、评弹等等。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古代农村祈求保平安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久而久之,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离而出,发展成了单独的民间说唱。“单飞”后的锣鼓书最早出现在我们中原地区。后来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时将这一文化带到了浦东的南汇地区。那时候南汇地区是一个盐场,大量的中原人士就职于这个盐场,而这人流中夹杂着会唱太保的说书艺人,他们于岳庙献艺,锣鼓书就由中原传到了浦东,又传到了全国各地的庙会、茶楼、邻里八乡。由此,寻常百姓便多了一项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

  传统的锣鼓书脚本长期根植于农村。卢氏的说书艺人所唱的曲目、声调都是上一辈师傅口传心授传下来的,很少走出深山与外界交流。因此基本保持着原生态,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如活化石一般。从古至今,在它的传承过程中,发挥了祭祀功能、娱乐功能、教化功能。是对中国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的见证,功不可没。

  3月24号至3月29号,每晚8:25分,新农村频道《这里是河南》栏目,将为您呈现不一样的《卢氏映像》。如果您不小心错过了精彩节目,还可以在次日的6:00和10:25收看重播。《这里是河南》带您认识不一样的老家河南!

  

责编:刘天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