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远古伏羲,怎会被春秋时的孔子所葬?
  • 2016年03月13日 09:38

  • 来源:映象网-新农村频道

  说到淮阳这座城,名气最大的当属太昊陵,也就是人祖伏羲长眠的地方。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是因踩到一个大脚印而身怀有孕、生下伏羲的,而伏羲自幼聪明,长大后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部落首领,他不仅教大家捕鱼打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而且还初创了婚姻制度,发明了八卦,确定了四时,制造了乐器,正是伏羲的出现,才使原始时代落后的生活方式得以结束,所以伏羲也被后人称为“人文始祖”。

  伏羲和他的部落本在甘肃天水一带生活,但那里土地贫瘠,当时的人们又习惯逐水草而居,所以伏羲就带着他的部族沿黄河东下,来到了宛丘,也就是现在的淮阳,这里水草丰美,适宜生存,他们便定居了下来。

  伏羲死后,与他相关的太昊陵随之出现,并被历代人寻访祭拜、直至今天。然而,有一点难理解的是,史书记载,太昊陵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而那时,伏羲早已远去了几千年,几千年后的人们,怎么能为三皇五帝建陵呢?人们到底是凭什么确定要葬的那个人就是伏羲呢?

  传说,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来到淮阳,也就是当时的陈国,这里有条河叫蔡水,经常发洪水,有一天蔡水上游漂下了一个人头,头生双角,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头颅,只有孔子见了惊异地孔子连拜几拜,说是伏羲头颅。于是大家就把它埋葬在了现在太昊陵这个位置,陵墓上的土也是老百姓一点点带来堆积而成的。到了汉朝,太昊陵因陵而建庙,唐宋明清又不断修葺完善,这才逐渐形成了它现在的规模。

  不过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人对华夏文化疏于重视,太昊陵曾风貌渐毁。元末时,朱元璋为躲避官兵追杀,曾从安徽凤阳逃难到此,面对毁于战火的太昊陵庙,朱元璋发下宏愿,若能得人祖爷保佑解脱此难成就大业,将来要按照自己皇宫的规格重修庙宇,为人祖爷再塑金身。结果,日后的朱元璋果真做了皇帝,还真履行了当年的承诺,派开国大将徐达前去修陵,所以那时起,太昊陵的建筑格局便基本确立了,并且成为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的一个孤例。

  今天的太昊陵庙,南北全长750米,占地875亩,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以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发现人文之美,品读河南故事。每天晚上8点25分,锁定新农村频道,《这里是河南》为您讲述“天下第一陵”的故事。节目重播时间为次日早上6点和上午10点25分,欢迎关注和收看!

责编:刘天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