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5日 07:15
来源:东方今报
《断奶》剧照
父母们对此反应冷淡,不以为然
而社会学家则有话要说——
所谓“少儿化心理”就是指一种成年人“哭了就有糖吃”的心理疾患。“患者”没有建立自我独立意识,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最终丧失成年人的尊严。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问题,除了生活压力之外,父母对于独生子女特有的“襁褓心理”,也为年轻人迟迟无法“断奶”提供了温床。
“啃老”的反义词是什么?答案:断奶!按照都市情感大戏《断奶》的解读:所谓“断奶”就是指年轻人不再依赖父母生存的过程。随着《断奶》的热播,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断奶潮”,80后年轻人除了积极主动要求“自行断奶”外,也呼吁自己的父母渐渐放手,让子女尽快在生活中学会独立。
□东方今报记者 李昌
【现象】 80后:“不‘断奶’便‘断头’!”
一对尚未“断奶”的小夫妻,两个甘为儿女做牛马的家庭,电视剧《断奶》试图借此反映当代家庭状况:尤其是那些从结婚恋爱到家庭琐事都被父母一手包办的典型80后子女。
佟丽娅和雷佳音饰演的小两口,虽然工作能力尚可,可习惯于父母提供“后勤保障”的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家务活全由爸妈包干。他们就像被放飞的风筝,离开了家长手中那根线,便只会从半空中不知所措地飘落。
也许是从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近日,活跃于网络中的年轻人掀起了一股“断奶潮”,呼吁同辈青年一起“断奶”。
“我们要断奶,我们要自立!已经成年的我们,不应该再待在父母的臂膀里,要勇敢地走出去,自己挣钱、自己做家务,增长养活自己的能力与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网友“潜力股的小菇凉”如此号召年轻人。
而网友“收集卡片”则认为父母应当支持子女“断奶”,她表示:“父母们也应该渐渐放手、放心,让子女们尽早独自面对生活的负担,这样他们才能尽快在生活中独立!”
下决心最大的是网友“晚夜”,他甚至在网上发下“不‘断奶’便‘断头’”的毒誓。
【回应】 50后:“就是不想让他们干活!”
在电视剧《断奶》的影响下,一批觉醒的80后网友“叫嚣”独立,而对此,他们的50后、60后父母却不以为然。
郑州市民魏女士的孩子刚成家不久,由于还没有购置新房,小两口便和父母住在一起。对于子女是否需要“断奶”的问题,魏女士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也无所谓什么‘断奶’不‘断奶’的。无非做饭添两双筷子,打扫卫生时多打扫一个房间而已。”她表示,“既然孩子们跟我们住在一起生活,总不能下班回家还吃不上一口热乎饭吧?”
而焦作市民樊女士由于儿子儿媳都在郑州工作,退休在家的她每个月都会到孩子家住上一些日子,专门为他们做家务。对此,樊女士承认自己确实放心不下孩子们,总会担心他们:“现在社会压力、工作压力那么大,孩子每天都忙到很晚才能下班。我退休在家没什么事,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替他们分担点什么。”
那么,是否会因为父母的无私付出,导致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呢?对此,一位家长霸气地表示:“家务活值个啥?简单一学谁都会。但是,我就是不想让他们干活!”
【点评】 让年轻人早日学会“行走”
子女积极要求“断奶”,家长却一再无私“献爱心”。这个从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矛盾,和电视剧《断奶》中所展示的如出一辙:儿女严重缺乏自理能力,而父母却事无巨细对子女的生活琐事大包大揽,舍不得为其“断奶”。这是80后家庭病,也是“独生子女”一代的普遍现状。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80后一般完成所有学业后,就已然是20多岁的大龄青年。在这个本该适宜“断奶”的时期,他们又不得不忙于找工作和谈对象,对于家务琐事往往无暇或不屑顾及。以至于往往到了下一代嗷嗷待哺时,80后们还是没有“断奶”。
由此可见,“断奶”不仅是一个家庭命题,也是一个社会命题。对此,社会学博士李贵成认为:年轻人如果是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偶尔在一些问题上寻求父母帮助无可厚非。如果长期、过度依赖父母,就属于一种“少儿化心理”。
李贵成解释说,所谓“少儿化心理”就是指一种成年人“哭了就有糖吃”的心理疾患。“患者”没有建立自我独立意识,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最终丧失成年人的尊严。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问题,除了生活压力之外,父母对于独生子女特有的“襁褓心理”,也为年轻人迟迟无法“断奶”提供了温床。
父母们庇护,表面看来是为孩子们分担生活压力,实则却束缚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父母最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李贵成表示,生存技能包含生活能力、自我控制力、自我判断力等,“《断奶》播出的意义在于主张年轻人学会独立生活,倡导家长主动‘松绑’。只有父母和子女都认识到了‘断奶’的必要与必然,才能让这些亟须‘断奶’的年轻人早日学会‘站立’和‘行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