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新野县施庵镇曾营村,有一位72岁的普通母亲,她用半个世纪的时间照顾自己残疾哥哥,用真情挚爱孝老爱亲培养后代,用一颗善良的心演绎人间大爱。她就是曾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英雄母亲”和河南省妇联授予“感动河南十佳母亲”荣誉称号的王凤兰。
残疾哥哥当“嫁妆”
1967年冬,家住施庵镇桥楼村的王凤兰与还在部队服役的施庵镇曾营村的曾光录结婚。在简单的陪嫁物品中,有一样特殊的“嫁妆”,就是她娘家一级残疾的聋哑哥哥王祥道。
王凤兰8岁丧父,11岁丧母,大她10岁的哥哥王祥道小时候因患脑炎用药不当造成聋哑。她兄妹俩是在叔叔的照料下长大成人的。王凤兰21岁那年,照料她兄妹长大的叔叔先后给她物色了一个又一个条件不错的婆家,但从小就崇敬军人的王凤兰执意相中了在部队服役了两年的“穷当兵的”曾光录。结婚前,王凤兰向婆家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带着残疾哥出嫁,并照料他一辈子。”
孝老爱亲撑起天
婚后,王凤兰的丈夫仍在部队服役,这一服役就是15年。在这15年里,家中的农活、杂活里里外外全由王凤兰承担。她婆家弟兄姊妹7人,丈夫曾光录排行老大,公爹是长期慢性病,再加上王凤兰4个年幼的孩子,全家十几口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王凤兰身上。
为了支持丈夫安心服役,王凤兰默默无闻地承受着所有的苦和累,从来不拖丈夫的后腿。记不清有多少次,公公婆婆和孩子们患病,都是王凤兰跑卫生所拿药,有多少次病重时,都是王凤兰一人拉着架子车把他们送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后来,已经懂事的二儿子曾召刚看到妈妈太累了,就生气地抱怨爸爸不尽家长职责。王凤兰严肃地批评他说:“爸爸干的是大事,他在保卫国家!”在王凤兰的教育下,曾召刚也对解放军产生了崇敬之情,高中毕业后也当上了解放军。在部队仅两年时间,他就三次受到嘉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王凤兰的残疾哥哥王祥道随妹妹“嫁”入新家后,王凤兰对他的照顾格外用心,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亏待残疾哥哥。由于王祥道听力和语言残疾,与人沟通受限,脾气不太好,王凤兰就设身处地的考虑到他的感受,尽最大努力照顾好他。2009年,72岁的王祥道不幸患上了食道癌,王凤兰就和丈夫商量,到外地一家有名的医院做了手术治疗。手术后,王凤兰对他的照顾更是用心,每天为他做六七顿饭,鸡蛋、牛奶等营养品没断过一天,直到现在将近10年,王祥道的身体还一直很硬朗。
心存大爱感天地
王凤兰是善良的,她又是坚强的。生活的艰难困苦压不垮她,年轻儿子的不幸牺牲也没有压倒她。1996年4月21日,她在洛阳市伊川县消除中队服役的儿子曾召刚,在执行灭火任务时,为抢救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两入火海救人,不幸被大火吞噬了年轻的生命。当时,组织上给王凤兰家发放了13400元抚恤金,王凤兰把其中的10000元捐给了伊川县的“希望工程”,把剩下的3400元,再加上自己拿出的600元,凑齐4000元钱,替儿子缴了党费......
王凤兰,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培养了英雄的母亲,她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演绎着人间挚爱真善美!
(通讯员:彭兴才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