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寻访>正文

陈鹏

个人简历:

1978-1983年,郑州卫校任教

1983至今,郑州市二院眼科任医师

个人荣誉:

2004年 郑州市十大诚信服务标兵

2004年 郑州市文明市民

2005年 郑州市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行风建设先进个人

2006年 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 郑州市优秀卫生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十佳标兵

2008年 郑州市十大人民健康好卫士

2010年 河南省创建白内障无障碍省先进个人

2011年 郑州市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 郑州市卫生局颁发“郑州市名医”

组照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陈鹏:担起医生应有的责任 做一位“明医”

本站记者 :骆琼 文/图 2013年04月05日 18:32:00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 文/图)每天手术排得一台紧挨一台,做完手术,即便不是坐诊时间,也会有很多患者在等候。面对患者的期盼,陈鹏从不懈怠,不管自己多忙多累,他都会打起十二万分的热情和激情,为患者排忧解难。

  “为病人看好病,是我唯一能做并一定要坚持做好的事。”郑州市二院眼科任医师陈鹏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医生应当承担的责任。

  出生医生世家 立志行医

  陈鹏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就受父辈的耳濡目染。

  小时候,家里经常有一拨又一拨的患者来看病,陈鹏的父亲总是热情耐心地为患者把脉问诊,从不生气发火。

  “既然找到家里,说明患者很着急,这也是对我们的信任,当医生的就有这个责任为病人看病。”父亲总是这样教诲陈鹏。

  不知不觉中,陈鹏也走上了医学之路。他暗下决心:立志当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

  参加工作后,他主攻眼科。为掌握这门专业,每天下班后,他在食堂匆匆扒拉几口饭,然后就泡在书海里。

  3年里,他的读书笔记就有厚厚的十多本,足足20多万字。

  光有理论不行,为积累经验,他几乎把家安在了单位。只要有眼科急诊、疑难病人,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积极参加诊断、抢救,认真观察、学习,甚至几天几夜地守在病人身边,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陈鹏说:“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松懈时,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父亲诊治病人的情形,想起父亲对我的谆谆教导。”

  在父亲的激励下,陈鹏时时刻刻都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没有忘掉自己的志向。就这样,他在郑州眼科界创下了无数的第一,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当记者问及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成绩时,陈鹏虽然只回答了短短的6个字——“这是我的责任”,但语气却是那样的坚定。

  用实际行动诠释医生的责任

  在名词解释里,“责任”有着这样的含义:自身应做之事。

  “作为医生,为病人看好病,是我唯一能做并一定要坚持做好的事,这便是我的责任。”陈鹏说。

  周一、周三门诊时,陈鹏都会将挂号的病人限制在20人以内,因为他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为求医的病人诊治。陈鹏说,排队挂号一小时,看病2分钟,这不仅是对病人的不负责,更是对医生自己的不负责。

  “他对病人非常认真,疑问解答都很到位。”护士高珊珊告诉记者,“别说休息了,忙的时候连水也喝不上一口,从早上连轴转一直到下午一两点。”

  很多医生看病,往往都惜字如金,很少说话。患者多问几个问题,往往会招来医生不耐烦的回答。但陈鹏与此相反,时刻将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当做自己的朋友,从各个细节为患者着想。

  由于接诊对象包括老人、中年人、小孩等各个年龄层,陈鹏在给患者解释一些病症时,都会会做一些形象的比喻,用简单易懂的表述让患者明白。他把人眼和鹰眼的构造做比较、把人眼比作照相机,既通俗易懂又让人印象深刻。

  有时,遇到有很多问题的患者,陈鹏还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写给患者,让患者随时和他联系。

  做名医 更要做“明医”

  “做医生不能光做名医,医德也要好,要做一位‘明医’”陈鹏说。

  “明医”,不仅要为病人看好病,让病人明明白白看病,还要帮助患者看好钱袋子,不乱开药,不开高价药,不让病人花冤枉钱。

  2012年,44岁的刘先生突然感觉看东西有些模糊,单位体检时医生告诉他晶体混浊,建议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在爱人的陪同下,他来到郑州二院,被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

  “年龄大了,视网膜调节能力受到了影响。不过这是稳定的,不会发展。”陈鹏告诉刘先生,“可以不做手术,定期观察,点点眼药水,看不清字了,可以验光配镜。”听到专家给予的答复,刘先生和爱人松了一口气。

  一瓶眼药水、一副眼镜就让病人安心,这就是陈鹏。

  去世后 自愿捐献眼角膜

  在和陈鹏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到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每年需要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有100多人,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做手术。在等待角膜的过程中,不少患者因为长期等不到角膜而错失了治疗时机,失去了重见光明的机会。

  “现在每家医院眼科,都有一批患者在排队等角膜。我们医院眼库建立十多年了,但因为捐赠者寥寥,并没有库存角膜。”郑州市二院眼科主任陈鹏感叹,该院眼库和很多医院的眼库一样,都是“有库无眼”。

  “将来等我死了以后,我会把我的眼角膜捐出去,如果这附躯体也能用上的话,我也准备捐给医科学校供学生研究。”陈鹏走到窗户前,望着旁边的卫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