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民俗专家说,在端午节,我国民间有“避五毒”的习俗。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民间百姓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之说,即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此月多灾多难,因此想了不少办法来应对。避“五毒”是过端午节的初衷,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据说老虎能够威慑百虫驱邪辟瘟。传说菖蒲形状如箭,可以辟邪,人们便用菖蒲做箭,插于门楣,具有驱鬼退魔的功效,俗称“蒲箭斩千妖,艾旗招百福”。
为了防五毒,在端午节,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子额头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在有些地方,妇女们要忙着缝制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香囊、香包,也有形状如虎、葫芦、“五毒”的,内装雄黄、艾叶、香料,用五彩丝线悬挂在孩子胸前,以图辟邪驱瘟;也有人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颈上缠绕五色丝线,以求长命百岁;大人们还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据说可以避“五毒”之害,等等。
此外,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还要赐扇,捕蛤蟆,沐浴兰汤,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等等。
这些习俗原意都是驱邪避祟,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如今这些风俗又多了一层祝福纳吉、审美娱乐的含义。民俗专家表示,在今天看来,古人的一些防病防疫措施和方法虽然显得落后和原始,甚至还带有迷信色彩,但古人那种强烈的卫生防疫意识还是值得今人学习的。(记者 周润健)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