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过年习俗:上灯从正月初八延续到正月十八

2013-02-07 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福”字不应倒贴

  只有特别需要转运的人家才要把“福”字扭一下

  正月初一就是春节,可以睡懒觉,叫“睡元宝觉”。初一早上吃面条,意思是“常常利市”,好发财嘛。然后是拜年。大年初一自家拜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给舅家拜年;初三才是社会上的人等相互走动。给长辈拜年是要带点礼物的,什么蜜枣、糕点之类的东西,平辈拜年可以不带礼物。主家收到礼物要给回礼,但是不讲求等值。另外待客要拿出果盘,中间放橘子,旁边放瓜子花生,还有四色糖。待客还要泡茶,有讲究的人家泡三道,第一道是甜茶,第二道是用青豆泡的,第三道是茶叶茶,一般来客把这三道茶喝一喝,然后起身告辞,不会停留太久。南京人过年还有“欢喜团”,用炒米做的芝麻团子,过去是给孩子吃的,也可以泡甜茶,遇水即化。

  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叫“响卜”。除夕晚上在水缸里放一个瓢,第二天它指着什么方向,就朝什么方向走,自己不开口,听人家讲话,当听到第一句话的时候,赶快回家,大门一关,在里面做判断,看刚才那句话的音是属于什么调的,宫商角徵羽,以此来判断今年年景怎样。宫调属土,今年是丰年;商调属金,会有兵灾;角调属木,是凶年;徵调属火,会有旱灾;羽调属水,会有涝灾。过年人们见面说“恭喜”,听到“恭”字,马上调头回来。

  过年期间要讨口彩,还有一些禁忌,不好的词不能放在嘴上,忌打小孩,甚至连老鼠都不能直接讲,看见老鼠,要说看那儿有个“小耳朵”。另外就是米缸不能空,水缸不能空,不扫地,不汲水,不借火,每户人家过年都要把自己的生活用品早早地准备好。

  初二、初三都是拜年,初五就要接财神了。抢早,天还没亮,就有人开始放爆竹。过去人就放3个,“三元及第”,顶多放5个,“福禄寿喜财”,小爆竹放100响,“百子爆”,点到为止就行了。放爆竹是应该传承下去的,它是中国春节的民俗符号之一,但是要注意数量、时间和地点。特别是今年,如果雾霾在过年期间继续存在的话,要尽量不放或者少放爆竹。

  南京过去有种东西叫“纸马架”,是用来贴纸马的架子,纸马其实是神像画,作用像一匹马,把神接来之后,再把纸马烧掉,又把神送走。这种东西在南京直到民国初年都有。

  还有贴门神。不过南京人更多的不是贴门神,而是贴公鸡画,这一风俗南朝就有。古人认为鸡为吉祥之像,特别是红公鸡,是阳气积聚的象征,它和太阳之间有感应,所以门口贴着公鸡,呼唤元旦早早到来。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来的,春联在全国推广可能跟朱元璋有关。据说朱元璋特别喜欢写春联,也喜欢出宫看人家的春联,有时候人家没有,他还要送人家一副。在朱元璋的推动下,南京带头家家贴春联,称“万年红”。

  贴“福”字的习俗比较晚,是由清代的满族人带过来的。很多人家把“福”字倒贴其实是错误的。“福”字只有在这几种情况下才会倒贴:特别倒霉的,特别穷的,需要转运的,才要把“福”字扭一下。不信你到故宫去看,到大户人家去看,“福”字都是正的。还有一种情况是贴小“福”字,倒贴在马桶、痰盂、脚盆、垃圾桶这些装污秽的东西上,意思是倒出去之后,秽出去福进来。

  南京人窗花贴得不太多,倒是经常把剪纸用做一些糕点的盖纸。贴年画的也很多,后门上要贴钟馗,辟阴气,此外,我们还会用一些植物装饰自家的门户,把松枝柏枝、冬青树叶挂在门上,表示家业不衰败。

责编:卢一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