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历程回顾 中国八年发射十六星

2012-10-27 08:26 来源:科技日报

  闯出中国式自主导航之路

  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历程回顾

  10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里很热闹、很忙碌。

  距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实施发射不到一个星期,这天下午,发射中心正在进行最后一次星箭总检查。声声指令中,长三丙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矗立在塔架前,身披阳光,背靠蓝天,英姿飒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导航卫星总指挥李长江站在不远处。他仰望着火箭顶端的北斗卫星,眼睛眯着,嘴角微微扬起。“从2000年第1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起,每次北斗卫星发射,我都在这。”他说。

  10月25日晚,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升空。这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将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浩渺的太空中,中国人布下了属于自己的星座,从此定位、导航、授时不再受制于人。

  回顾过去10余年的研制历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承担着提高综合国力的重大使命,自力更生、披荆斩棘,闯出了一条中国式自主导航之路。

  “三步走”战略确定,中国“北斗”起航

  说到卫星导航,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美国GPS导航系统。多年来,卫星导航领域基本形成了GPS独霸天下的格局。

  其实,在提出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设想方面,中国与世界同步。

  上世纪60年代,GPS开始起步。几乎同一时段,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设计,取名为“灯塔”。但是由于国家财力等原因,工程搁浅。

  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陈芳允提出了双星定位设计方案。基于此方案,我国开始积极立项论证。1994年,经国家批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

  当时,世界各大国都高度认识到自主开发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意义。除美国外,俄罗斯在开发格洛纳斯系统,欧盟则致力于建设伽利略系统,印度、日本也在积极谋求建设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卫星导航系统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各国在空间领域的角力,成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国基于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先“区域”再“全球”,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李长江说,“三步走”的意思是,先建立北斗卫星双星定位试验系统,形成区域有源定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然后完成3种轨道10余颗卫星的发射,建成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最后建成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实现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国际一流、具有中国特色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的目标。

责编:李争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情人节,爱在旅途中

情人节,爱在旅途中

情人节,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

2013时尚图腾 “蛇”我其谁

2013时尚图腾 “蛇”我其谁

2013年,注定是金蛇狂舞的一年。以蛇为灵感元素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