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平正在勘验尸体
何爱平正在修改检验报告
四川新闻网达州3月6日讯 “嘀铃铃,嘀铃铃……”报警电话响起,某地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疑似杀人抛尸现场。一位年届6旬的警察,迅速携带装备随队赶赴现场;抵达现场,勘验尸体、解剖尸体、收集肉体组织及体液样本、现场检验……这是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法医——何爱平,经常需要面对的工作场景。
把家当“客栈”,被誉“老黄牛”
1983年,何爱平从达县人民医院调至原达县公安局,成为一名法医。从此,他便再未离开过这个岗位。
在常人眼里,法医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工作:现场勘验尸体、解剖尸体、查看凶器、提取DNA、检查血液样本,每天和各种血腥的东西打交道,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30年来,何爱平的足迹踏遍了分局所属辖区的山山水水。曾长途跋涉数小时,穿越深山老林,寻找受害人的尸骨;曾在似火骄阳下的河滩上,处理高度腐烂的尸体时现场中暑晕倒;也曾在数九寒天,赤足踏入结着薄冰的池塘中打捞证物,被冻得口脸青紫却浑然不觉;还曾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数十米高的高楼屋顶,搜寻与案件相关的痕迹……
在何爱平的同事眼里,单位好像是他的“家”。90年代中后期,技术室警力严重不足,法医工作几乎由他独力承担。那时候,他经常是刚处理完一个任务现场,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个案发地点;回到办公室,马上做检验、做分析、查资料、写报告,没有半分空闲。几年下来,当时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头发就已经白了一小半。
在年轻的法医眼里,何爱平就是他们的“标杆”。五年前,“80后”的小王走上法医工作岗位,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常常思想抛锚。小王说,每当感觉坚持不住的时候,想一想何老师几十年任劳任怨、一如既往的态度和精神,一切都释然了;就像服了一剂醒神良方,感觉一股力量油然而生,不自觉的便会鼓足干劲继续努力工作。
在何爱平的爱人眼里,家却似乎是他的一个“客栈”。家人已不记清他有多少回半夜被敲门叫醒执行任务,有无数个为解决案件疑难点查阅资料的不眠夜;每日早出晚归,整天在案发现场、检验室、办公室忙碌,想的更多的是尸体、伤情、证物、检测结果、报告数据等,对家里的事几乎顾及不上;妻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主外又管内,虽有怨言,却又不得不理解;完完整整在家度过的节假日掰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如果哪天休息在家,家人反倒会感到意外。
30年来,与何爱平共事过的人,有的因为不堪忍受,有的因为工作需要,或调离至其他部门,或提拔任用;仅有他一人,执着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在达州市公安系统,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基层民警,谈起他,第一印象评价都只有三个字——“老黄牛”。
一滴血迹破疑案,“为受害者申冤”
“为受害者申冤,给他们的亲属一个交待。”这是何爱平从事法医工作后,最简单直接的想法。
那一年,一外地人报案称,其亲属到达县某乡上门讨债,后莫名失踪。派出所锁定并拘留犯罪嫌疑人后,审讯了两天两夜,对方拒不交代;刑侦大队接手后,突审无果,却又苦无证据,案件侦破陷入僵局。
接到现场勘查任务后,何爱平和同事来到犯罪嫌疑人的家中,一番忙活,仍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正当大家准备撤离的时候,何爱平突然发现,其堂屋粮仓底下一个不起眼的石块似乎有刮擦痕迹;仔细观察,在石块上竟发现了一点绿豆般大小的疑似血迹。经过取证检验,正是受害者的血迹。当这一关键证据摆在面前时,犯罪嫌疑人终于低头,交代了杀人碎尸的全部犯罪事实。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1998年5月达县石板乡廖某、何某被杀案、2001年1月达县河市河西村3社白骨案、2003年7月达县木头乡李某抢劫案、2005年2月达县斌郎乡廖达红一家五口被杀案、2008年“6.14”杀人案,2010年“11.11、11.15系列杀人案”、“2010.12.24连环凶杀案”……
30年来,何爱平几乎参与了辖区发生所有命案的侦破工作。每到一个现场,无论是现场勘查,还是尸体检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他都严格要求;仔细寻找和发现现场痕迹物证,精确勘验每具尸体,从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为案件明确定性,并提供侦破方向。
自杀还是他杀?挑战“权威”还原真相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一个不起眼的证据,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那一年,何爱平刚从事法医工作不久,跟随一位老法医勘查一起案件现场。据死者家属介绍,死者之前曾与同村村民打架受伤,当日晚间失踪,后在野外发现其尸体被一根皮带吊在树上。死者家属报案称其为他杀,要求严惩凶手。
现场勘验中,老法医根据死者脖子上的伤口判断,疑为在另处杀害后,转移至发现尸体的地方,伪造成自杀现场,案件性质应属他杀。而何爱平根据现场痕迹和死者脚上的泥土、草屑等证据,综合分析认为死者属自缢身亡。一时间,“菜鸟”和“权威”各执一辞,僵持不下。鉴于勘验结果对案件的定性影响重大,上级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复勘。复勘后,上级专家得出的结论与何爱平的分析完全一致。
这一次险些酿成冤假错案的经历,让何爱平对法医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法医工作不能过于迷信经验,而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案件都有不同的特点,现场情况各不相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会不一样;必须要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分析方方面面的线索证据,客观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结论。所以,他把每一次任务都当做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出现场、找线索、做检验、查资料、解疑点、补遗漏,像个学生一样按部就班,从不轻易下结论,力求全面详实准确,用证据说话,还原事实真相。
何爱平有一个习惯,每件案子必过“四遍”。每次现场勘验后,马上将现场工作梳理一遍;当天晚上睡觉前,对当天工作温习一遍;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将前日的工作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忆一遍;如有不清楚或不确定的地方,再回头重新梳理一遍。“四遍”结束,何爱平对案情便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何爱平见证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从胶片相机到高分辨率数码相机,从人工分析检验到高精尖自动检测设备,从手抄排版印刷到电脑输入打印……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得工作量大大减轻,检验结果更加精准,案件侦破也更加快速高效。然而,何爱平认为,但“人”依然是决定性因素。他说,先进的科技手段就如同一线干警手中的枪,能不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关键还是要看干警如何运用,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统计,从事法医工作以来,何爱平完成尸体检验2930余例,活体检验12200余例,物证检验784例,为各类案件提供法律诉讼依据,无一起案件出现差错。何爱平说,这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骄傲。
何爱平在勘查案发现场。资料图片
何爱平在和同事讨论伤情检验情况
得罪亲友被称“老顽固”,看似无情却有情
现如今,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个情面,本无可厚非。可在工作中,何爱平却显得有些“无情”。
有一次,一个老朋友在治安案件中受伤,希望何爱平在伤情鉴定中“高抬贵手”,提高伤情鉴定等级,以便在后续的追责中能够索取更多的经济补偿。朋友还明确表示,如果达成目的,可以给他“意思意思”。举手之劳便可获得优厚的“报酬”,可何爱平想都没想,便一口回绝。就为这事,这个朋友至今还耿耿于怀,直称他为“老顽固”。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何爱平都记不得有多少次。肇事方找到他,希望“网开一面”,逃脱责任;受害方也找他,希望获得高额赔偿;有的直接找上门来,有的托家人朋友帮忙说情,还有的通过领导打招呼……但结果都是一样,只会见识何爱平的“三部曲”:毫不犹豫,一口回绝;准确检验,科学判定;讲法明理,公平公正。
看似无情却有情。何爱平认为,任何一起案件的双方都是受害者,只是直接和间接的区别而已。面对案件的受害者,何爱平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帮助着他们。多年来,尤其在处理治安案件的过程中,何爱平不仅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给双方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还常常主动参与调解,协调当地政府和领导,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一位基层派出所所长笑称,何爱平经常不请自来“管闲事”,简直就是他们的“编外调解员”。
即将退休越来越“懒”,只为后继有人
再过几个月,何爱平就要步入花甲之年,即将退休。然而,他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
每天上班第一个到办公室,下班最后一个离开的,依然是他;每次在案发现场,少不了他的身影;技术检验室、资料室,仍然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亲自审改每一份鉴定报告,原稿上依旧布满着各种修改符号,添加的文字密密麻麻。
细心的年轻法医还是看到了变化,一向亲力亲为的何老师越来越“懒”了。伤检检查、尸体解剖、物证提取等工作,他一般不再亲自动手,尽量让年轻法医去做;解剖一具尸体他自己做只需1个小时,新手得花上数个小时,但他却只是陪在旁边“看”完全程。
其实大家都明白,法医工作不能靠“纸上谈兵”,更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在印证理论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验;何爱平这是为了“后继有人”,不得不“偷懒”。看着年轻同志们处理现场越来越迅速,技能操作越来越熟练,鉴定报告原稿越来越“干净”,何爱平很是欣慰,自己的“放手”换来的是放心。
法医工作已经成为何爱平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割舍。何爱平说,尽管不得不“退居二线”,但只要“一线”有需要,他仍将义无返顾地重返岗位,哪怕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曾问他:“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无名无利,到底图个啥?”
他淡淡一笑:“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尽职尽责乃是本份。不求名不求利,但求问心无愧!”(记者 陈连波 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