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尤金·古特曼”界面
海外网6月9日电 据观察者网文,在“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Alan Turing)逝世60周年之际,英国科学家昨天(8日)宣布,一台超级计算机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成功让人类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男孩。也就是说,这台计算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人类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设备。
机器人成功伪装13岁男孩
6月8日,英国雷丁大学在著名的伦敦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举办了一场“图灵测试”,一个俄罗斯团队开发的一款名为“尤金·古特曼(Eugene Goostman)”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了测试。
在测试中,尤金 古特曼模仿一名来自乌克兰的13岁男孩,而它成功地让33%的测试人相信了这一点。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先驱阿兰·图灵1950年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在这一年的十月,他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第一次提出“机器思维”的概念。他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对“智能”概念给出了定义,并提出假想: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即这台计算机是能思维的。
图灵还进一步预测称,到2000年,人类应该可以用10GB的计算机设备,制造出可以在5分钟的问答中骗过30%成年人的人工智能。
本次测试就是以图灵的这一预测为标准,要求计算机在一次时间为五分钟的文字交流中,能够让30%的测试人相信它是人类。
共有5台计算机参加了本次测试,但只有尤金 古特曼最后通过。
该软件的开发者之一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表示:“我们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它可以声称它什么都知道,但由于受年龄限制,实际上它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这是完全合理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开发这样一个具有人性的角色。”
在2012年的一次测试中,尤金 古特曼也曾成功骗过29.2%的评委,距离通过测试仅一步之遥。
英国雷丁大学客座教授凯文·沃维克(Kevin Warwick)指出,尤金 古特曼可以被认为是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虽然此前也有一些人声称其开发的软件成功通过了“图灵测试”,但它们的测试预先设定了讨论的话题或提出的问题。
沃维克指出,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而且由于当天是图灵去世60周年纪念日,这一成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但沃维克也提醒说,这项技术可用于网络犯罪。他说:“在人工智能领域,没有什么比图灵测试更具标志性和争议性的了——让一台计算机说服足够数量的测试人员,认为它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人。如果一台计算机可以欺骗一个人,让他误以为它是某个人或其它什么东西,甚至是我们可以信赖的人,这不能不让人们警惕可能因此产生网络犯罪。”
阿兰·图灵像
通过图灵测试,就真的是“人”吗?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GPS导航系统与Google搜索引擎,还是自动柜员机与苹果Siri,更遑论象棋大师深蓝(Deep Blue)和满腹经纶的沃森(Watson),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但它们都不被认为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因为在人们看来,它们都不具有人类的感情。
而图灵测试,就被认为是检验机器是否具有人类感情的一个标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果测试者反复提出相同的问题,一台机器只会从知识库里重复提取简单的答案,而真正的人工智能需要表现出“不耐烦”等感情活动来骗过测试者。
不过,很多人对图灵测试提出了理论上的批评。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文房间”理论。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提出了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只懂英语的人手中拿着一本中文对照手册,身处图灵实验中所提及的房子中。而另一人则在房间外向此房间发送中文问题。房间内的人只需按照对照手册,返回手册上的中文答案,房间外的人就会以为房间内的人是个会思维的中文专家。然而实际上房子内的人可能对象形文字一窍不通,更谈不上什么智能思维。
也就是说,只要知识库足够大,一台机器仍然可以通过简单提取答案的方式,让人们误以为它拥有感情。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这一质疑提供了支持。如果能够把一个人所说过的、听到的、写下的、或者是读到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看到的场景,每一段经历的声音片段,一并同其他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人们的相关数据,都被录制下来并可随时调用,人们最终可以制造出一个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然而,这个机器人真的拥有了人类的感情和好奇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