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伏羲山杏花绽放。红杏掩处,不见昔日旧砖瓦,但见簇簇新楼房。
“4口人,每人分46平方米。不是大棚改,想都不敢想。”村民张栓柱每天到工地“监工”,看幼儿园,看样板房,笑容堆在脸上。
这里是郑州市新密尖山乡沙古堆村,河南省级贫困村。以前,村里尽是“趴趴房”。而今,村民将搬进三室一厅,吃上“旅游饭”。
尖山探索,是郑州棚改不同于他处的特质。3年来,郑州贯彻省委、省政府“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决策部署,同步解决“两个二元结构”问题,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大棚改新路。
全域布局——
分类建社区,破解拆迁难,80万农民大回迁
郑州为啥大棚改?
先看数据。2011年,市区三环内有100多个城中村,266条道路因此变成“断头路”。主干道交通拥堵,群众怨声载道。
改造城中村,势在必行!然而,城市棚改“三大难”:土地哪里找?资金何处筹?就业怎么办?
“郑州‘两个二元结构’市情突出,不能单独进行城市棚改,要围绕‘人们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样的环境,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样的产业’,统筹城市与农村、产业与社区、就业与居住,‘一揽子’考虑居住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城市功能提升,全域布局大棚改。”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说。
中午,走进二七区黄岗寺工人路社区,新楼高耸,鸟语花香。“比以前强百倍。”77岁的梁拴云,眼看城中村变化,不由感慨。可最早说拆迁,她“气得直哭”:“宅基地上刚盖了一圈房,能不心疼?”
干部开会,讲明“四不拆”,进行“六对比”:不签协议、兑付不到位、思想工作不到位、群众合法利益受损的,均不拆。一比环境:村里到处“贴面楼”“握手楼”,道路窄,隐患大。改造后,小区合理规划,新增4万平方米绿地。二比收入:回迁后人均免费得产权房100平方米,每户两套出租房。三比就业:配建商业房,可提供上千岗位。四比生活:新建超市、垃圾中转站,设施齐全。五比教育:儿童不出社区,就能上幼儿园、小学。六比集体资产:村集体拥有近20万平方米商业房,预计年收益1.75亿元。
“四不拆”“六对比”,讲得梁拴云心里亮堂堂。2014年,黄岗寺回迁。梁拴云住进162平方米的新居,乐享晚年。当年底,全市与她一样回迁的农民,高达80万人。
产城融合——
“一家人两口就业”,形成从低到高“大众创业”链条
记者赶到新郑市孟庄镇鸡王社区时,这里冷冷清清。大门口,刚下班的魏青梅语快声高:“找不到人?都打工去了!”
“您在哪儿工作?”记者问。她答:“龙湖宜居教育城超市。”
“远不远?”“走路5分钟。”
“老公呢?”“在对面的华南城,干工程。”
魏青梅所指方向,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城——华南城。进去转转,见五金机电、汽摩配件等企业从城区搬来。再了解,这里可提供岗位20万个。“社区紧邻企业,‘一家人两口就业’。本地人不去外地打工,外地人反来新郑打工。”魏青梅很自信。
郑州市市长马懿说:“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是为了盖楼房、修马路、栽花草,而是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新郑市提出“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支撑。“产业集聚带来产业升级,带动城市价值提升,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发展后劲。”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说。
同时,遍布城乡的农民创业园—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形成从农村到城市、从低端到高端梯次发展的“大众创业”链。
距鸡王社区不远,是孟庄镇农民创业园。该园由政府规划,商户自建,59栋独立建筑已完工。新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马伟强介绍,孟庄4万人中,有2万人从事枣产业,这些枣产品将被送上郑欧班列,“卖向全球”,预计年产值突破亿元。“附近的华南城里,公司将网上卖枣。‘互联网+’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常态下郑州的经济引擎。与2011年相比,郑州去年生产总值净增1820亿元,年均增长1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净增381亿元,年均增长18.6%。
二元同步升级服务均等——
安置区配齐“硬件”、创新“软件”,促进消费升级
在决策者眼中,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这一过程不能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公共服务的条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西贾社区内,2160名农民每人分102平方米居住房、就业安置房,小区实现“六通九有”。村主任张有亮热情介绍:“六通九有”包括通公路、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宽带、天然气,有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室、科技文化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养老院、特色农民创业园、污水处理厂。
优质公共产品促进消费升级。改造前,西贾村只有十几辆轿车,现在增至600多辆。
“硬件”完善与“软件”探索同步。2012年,上街区提出“农民既得的利益要保留,城乡能统一的尽可能统一,城乡不能统一的,农民在城乡政策中可自由选择”,试行10个方面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前,城乡居民在户籍登记、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6个方面实现政策统一。
城市提升——打造大枢纽,筑基郑州国际商都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为啥挖沟?城乡承载功能严重不足。
郑州1995年版的规划,计划到2010年人口达到230万人,建成区面积189平方公里。可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343平方公里,实际在郑州人口近千万。规划滞后导致建设无序。
金水区张砦街位于市中心,与二七路仅隔数十米,但互不相通。如今,这条老街,旧房子已拆掉八成。重建后与二七路接通,再加上两条规划路,畅通片区交通“微循环”。
“中心城区266条断头路,目前启动支路打通工程,已竣工128条。”郑州市城镇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吴新勇说,“3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712亿元。”“两环三十一放射”“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加快形成,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10条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通车,新改建县域路网1476公里。
全域通达的路网,承载着郑州人的“绿色化”梦想。主道两边,各50米宽的生态廊道,从城区伸出,与两道绿色圆环相交,串起周边县市。廊道“增绿透气”,文化增添“厚重”。去年,郑州实施内环地区有机更新三年计划,逐步建设商贸中心区、商贸文化展示区。
崭新的郑州国际商都,已打下坚实基础:以“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为主体,以26个新市镇、50个产业集聚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和238个农村新型社区为支点,新城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一个现代田园城市正一步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