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
新华社记者采访全程参与规划编制的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权威解读规划5大看点。
大科技:从科技规划到科技创新规划
与以往国家科技规划不同,本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许倞:规划最显著的特征,是不仅仅为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
高起点:从立足眼前到兼顾当前长远
规划作了六项总体部署。前两项要求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刘德培:规划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研究。国家对颠覆性技术要有预判、预警和预置,以此保证在未来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和拥有竞争力。
许倞:我国科技发展已经从长期跟踪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新阶段。因此,规划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领性,更加关注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
全链条:从“象牙塔”到创新全链条
规划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李萌:规划彰显时代特点。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体现支撑国家由大到强转变的创新规划。它强调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全链条设计。
吕薇:本次规划从创新全链条出发,体现了整体性协调性,突出了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
新空间:从局部示范到多层次推进
规划指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吕薇:规划亮点之一是突出区域创新。中国各个地区发展阶段、创新要素的分布和创新能力相差较大,不可能齐步走。规划提出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强调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和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宽格局: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世界
规划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李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说明创新自信增强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正深刻改变全球创新版图、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
薛澜:未来,中国将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海外资源,探索试行技术移民;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规划》面向2030年“深度”布局,一系列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远近结合、梯次接续,值得期待。
深空——
建立空间站。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试验核心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为全面建成我国近地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
嫦娥“飞天”。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后续等深空探测工程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
启动火星探测。到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高起点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我国月球以远深空探测能力的突破。
研制重型运载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级大直径箭体结构、500吨级液氧煤油和220吨级液氢液氧两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等核心关键技术。
深海——
建立深海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研制全海深潜水器。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
深地——
“深地”项目,既包括地球深部的矿物资源、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也包括城市空间安全利用、减灾防灾等方面的内容。
深地资源勘探。实现深部油气资源8000~10000米、矿产资源1000~3000米的勘探能力,建立3000米深度矿产资源勘查实践平台、深层油气和铀矿资源勘查实践平台。
加强极区科研。探索设立大型极区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提高我国极地科研水平和技术保障条件。
深蓝——
“天地一体化”。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大数据。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据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