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上的马建华,罗本平摄。
坚守在大山里的讲台上十几年,患上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如今视力右眼仅有0.02,左眼仅有0.08,双眼几乎失明,但他依然坚持教学。为此,他把妻子拖了进来,让妻子当他的“眼睛”。这就是凉山州西昌市马鞍山茶叶村村小马建华老师的故事,“教师节”前夕,四川新闻网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位誓言永不放弃孩子的老师。
生病住院 心里一直系着山里的孩子
9日下午,四川新闻网记者在西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见到马建华,病床上的他精神不错,但依然担心山里的孩子,“没办法,因为住院,不得不停了学校里的教学,等出院后再恢复上课。”
9月6日晚上,因为胆结石发作,疼痛难忍的马建华不得不到西昌市区医院就诊治疗。检查时发现其胆囊上有一个直径1.5厘米的结石,需要住院治疗。经过输液消炎治疗,马建华已经不再感到疼痛,但按照治疗疗程,他还需要在医院住院,直到本月12日。
“只能手术治疗,但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耽误的时间不确定,山里的孩子耽误不起,我准备先消炎治疗,然后回去坚持上课。”病床上的马建华更多的是关注山里的孩子,虽然现在学校里只有9个孩子,但在他心里,只要有一个孩子,他都不会放弃,“能拖多久算多久,如果没问题,等到寒假的时候,我再来做手术吧,那样不耽误孩子们。”
在交流期间,四川新闻网记者注意到,马建华手机响起时,因为视力问题,他寻找手机时需要先进行摸索。马建华讲述,因为眼睛患病,现在看东西,距离远点的只有光感,比如站在对面两米的人,他只能看到一个轮廓,而在自己眼前二十厘米左右的东西,才能勉强看清,“因为眼睛患病,光线强的时候会有刺痛感,因此平时生活中几乎都是戴着墨镜的。”
学生流失 他一直坚守不离不弃
马建华现年45岁,马鞍山乡天星村人,1995年至1997年是当地乡村临时代课老师。1998年在西昌市教师进修校民族中师班学习后转为无编制、无社保、医保,与正式教师同薪水,但只能永久留在本乡教学的乡村教师,自2000年起,一直在茶叶村小学任教至今。
马鞍山乡茶叶村有6个村民小组,200余户村民,1000余人,是至今没有通电、没有网络通信的一个村落。茶叶村小学,距马鞍山乡政府和乡中心校只有1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但最远的六组学生,距村小却有10余里的山路,从家到学校,单程就要走3个多小时。
1999年,在西昌市教育局和马鞍乡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修建了现有的4间教室,6间教师寝室,配套有厨房、厕所。2000年,茶叶村小学有近百名学生和6个老师,因为条件艰苦,加上一些客观原因,其他老师陆续离开,许多学生也到附近的乡镇或西昌市区上学,但只要有学生在,马建华就一直坚守着,如今茶叶村小学只剩下9名学生,马建华依然不抛弃、不放弃。
夫妻教学 撑起大山里的教学
随着病情的加重,2008年起马建华到成都求医,华西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后视力急剧下降,无法治愈,而且随着病情的恶化,有可能最终失明。如今,马建华的眼睛近乎失明,看人都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样的情况下,他是怎么进行教学的呢?如何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呢?
视力急剧下降,马建华日常生活起居和教学工作就全部依靠在妻子杨紫琼的身上,不会教学,但识字的她成为马建华的另外一双眼睛。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夫妻俩将自己的3个孩子送进城里,让奶奶独自一人照顾,他们则在放假时间才到西昌市区和家人团聚。
马建华教的是彝族孩子,从小不会说汉语,没办法入读乡里的中心校,只有先在教学点接受彝汉双语教学,作为“预科”。马建华眼睛看不清,不能备课,在妻子帮助下,他把要上的课程记在心里,上课时再由妻子搀着扶上讲台讲课。
批改作业,也落到杨紫琼身上,马建华看不到,就坐在妻子旁边听课,每当杨紫琼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什么不对,知识点没掌握等情况时,就给马建华讲述。根据杨紫琼的反映情况,马建华在第二天讲课时,就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开展讲课内容、方式、进度等。
哪怕全瞎 也不放弃山里的孩子
其实,马建华一直有离开的机会,也不用坚守在大山里。
2008年,马建华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后,马鞍山中心校领导对他格外关心,曾动员他到中心校做一些简单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不用在条件艰苦的茶树村小学任教。但马建华谢绝了调离,他始终坚持要留在村小,因为他离不开山里的孩子。因为行动不便,妻子杨紫琼没法,只得陪着马建华继续执教,并帮助他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马建华说,不是他不会享福,而是没有老师愿意到茶叶村小教书,如果他一走,茶叶村小学很可能就因此而关闭。到那时,附近一些村落的孩子因路途远,生活无法自理等原因不去中心校就读,就要辍学。他个人的眼睛看不见了没什么,因为一切艰难困苦都已成为习惯。他最怕的是孩子们拥有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却没有文化知识,像祖祖辈辈那样成为文盲,哪怕他眼睛全瞎了,有妻子的帮助,凭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他完全有能力继续为孩子们上课。他们夫妻俩最期盼的,是山里的孩子能尽早走进学校,能走向山外的世界,奔向更幸福的生活。(记者 罗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