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中纪委反“四风”的持续开展,明面上的实物礼品开始销声匿迹,但暗地里的提货卡、预付卡,上门送卡、异地提取等送礼形式不断翻新,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月饼等中秋礼品的出路愈发呈现电子化、信息化、隐蔽化的趋势。

  江西一位供货商告诉记者,他承包了一些农户的果园,考虑到今年中秋节前后“实物送礼”有风险,所以特地找朋友制作了二维码印在提货券上。记者注意到,用微信“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就会进入购物通道,接下来只需填写二维码下的一串数字,输入送货地址,联系方式,3至5个工作日就可送货上门。整个过程,送礼者与收礼者之间根本不需要直接接触,只需要通过快递就可完成交易。

  据了解,正是看中这家供货商的“隐蔽化”服务,深圳一家国企在这里共花费6万多元购买了礼品,既要送给业务相关部门,还要送给总部领导。该企业一名办公室员工告诉记者,目前送出去20余份“部分单位不敢收,但大部分还是收了”。

  “敢收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企业领导和他们部门领导都比较熟,长期建立了信任关系。”这位员工表示,不敢收的单位大多是因为打交道不多“毕竟是特殊时期,收礼就等于授人以柄。”

  一家颇受欢迎的电商销售经理表示,最近订货的主要是银行、证券、IT等企业,“银行证券有国有的,也有股份制的,主要是买来送大客户或者关系单位,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人。”这名销售经理说,从送货地址看,主要是寄往个人家庭住址。

  广东一地级市官员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节前送礼的行为很少,但企业老板都会主动打电话说,现在风头紧不敢节前送,但礼品都已经备好了,打算节后补请吃饭再送。”

  曾在广东某县接待办工作过6年的张天文(化名)坦言,现在送礼不好送了,领导也越来越不敢收礼了。“现在针孔摄像机什么的那么发达,谁知道你会干什么?”

  张天文现在自己开了一个公司,他说,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能不送的礼就尽量不送了,但是一些必须要维持的关系还是要继续“打点”。“时间、地点都由他们定,一般都会找个很不起眼的小饭店什么的,然后自己打个车过去,把该给的东西给了马上就走,尽量不吃饭。”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陈天祥认为,收礼与送礼的本质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交换:下级给领导送礼表“孝心”,是因为上级领导掌握干部升迁的“命运”;企业给政府送礼,是因为政府掌握过多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不透明。

  记者调查了解到,从某种程度上看,公款送礼屡禁不绝还反映出当前公务报销制度漏洞。一家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财务人员只认发票上的领导签字,而疏于核实发票的开票时间、明细、金额以及报销的频次。”

  预算专家、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吴君亮表示,在各项反腐制度推进下,在遏制公款消费方面,政府比国企进步不少。国企财务公开严重滞后和财务使用标准不透明,给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留下了制度漏洞。

  一些观察人士指出,严防节日腐败,可加大对8、9、10这三个月的财务监督与审计,特别是在外出学习、车辆使用上加大监督审查。

  吴君亮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让国企财务开支公开化、标准化、规范化、完整化,才能压缩国企公款送礼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