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引南水入北方,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历经五十年几代人的构想,经过百万建设大军的双手,别离故土的四十万移民,“一渠清水送京津”——丹江口水源地的一泓清水将通过南水北调中线,一路蜿蜒三千里,福泽百姓,直送京津。

  从7月4日起至12月,映象网将推出“南北共饮丹江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报道方式,记录建设者汗洒丹江的工作热情,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的发展现状,讲述不为人知的库区移民故事、受水区群众的故事。

  2014年7月30日,淅川水上清漂队。

  2014年7月30日,淅川水上清漂队。

  2014年7月31日,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独臂护水员李进群在淅川渠首。

  2014年7月31日,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独臂护水员李进群在淅川渠首。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 文/图)岸堤上的独臂老人、库区的护水队、造林的农民……12月12日,丹江口一库清水从淅川陶岔渠首启程,穿山过河,一路北上,直至北京团城湖。南水北调成败关键在于水质,而为了呵护丹江口这个“大水缸”,很多人都为之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独臂老人44年的护水情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陶岔,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每天都会走在渠首两侧的堤岸上,用一只手握着火钳,时不时弯下腰捡东西,但并不是什么宝贝,而是人们丢弃的垃圾,而这一捡就是44年。

  他就是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独臂护水员李进群,1970年,老人响应号召,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修建渠首闸的队伍中去,那年他才20岁,每天挥汗如雨奋战在工地上。

  但有一日,李进群正拉车运土,附近一台卷扬机突然失控,飞扬的钢丝打断了他的右臂。伤养好后,他没向国家要一分钱,而是又回到工地上,为工友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渠修好后,李进群不能干重体力活,心里却依然放不下渠首。于是,他每天吃过早饭后,就用仅剩的左臂夹着铁锹和扫帚,像上班一样,义务在渠首湖水边捡垃圾。44年,从未间断过。

  李进群干活没有报酬,全凭自觉自愿,“我在丹江边住半辈子了,对这水有感情,这么清这么好的水,不能让它脏了,卫生搞好了,来这里旅游的人有一个好环境,清水送到了北京,渠首人民脸上也有光啊。”

  朴素简单的话语、单纯美好的愿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60多岁的老人用半辈子的时间坚守这渠水、守护这片绿。

  在与李进群老人相距十几公里的丹江口水库宋岗码头旁,也有一群人在干着同样的事情——护水、捡垃圾。

  “马上要蓄水了,可不能让垃圾遗留在水库内。”在丹江口水库宋岗码头巡逻的护水小分队队员李保田说。

  在淅川县,有一支规模达2000人的护水队伍。他们的任务是及时打捞清理库区内的垃圾、漂浮物,发现、处理各类水污染违法事件。

  “这是淅川‘全民护水’行动的一部分,目的是建立健全水源地水质保护的长效监管机制。”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说,为了确保护水队伍的运行,淅川县财政每年拨付固定资金,用于支付保洁公司劳务费、乡镇护水补贴和护水工作表彰。

  2014年7月份,丹江口岸边护水队队员正在清理垃圾。

  2014年7月份,丹江口岸边护水队队员正在清理垃圾。

  做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加减法”

  拆掉鱼箱、关停渔家乐、迁移污染企业……保护好水源已经成为了淅川人的共同目标。 

  在来护水队工作之前,李保田2009年在宋岗码头旁边开了一家渔家乐,并买了一条渔船招揽生意。

  “一条船每个月能赚到6000元左右,在节假日、黄金周期间,一个月能挣到1万多元。”李保田回想起以前的情形。

  2013年6月底,南阳市的“丹江口库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风暴席卷了宋岗,库区里18条渔家乐游船全部停业,有“小香港”之称的码头一时门可罗雀。

  “当时就是一根筋,咋也转不过弯,调水为啥要关我的渔家乐呢?”但后来李保田想明白了,“舍小家,为大家呗,这可是国家的大事,咱总得支持吧。”

  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带头关渔家乐的人。“在护水队里拿钱虽然没之前开渔家乐赚得多,但心里踏实。”李保田指着水库里的水说,俺不知道城里人说的矿泉水是啥评判标准,但我敢保证渠首里的水只要打上来就能喝。

  除了对涉水旅游项目和农家乐项目进行清查整顿外,南阳市还按照治理方案,全面清理了库区网箱养殖。截止10月底,丹江水库环库区41729箱养鱼网箱已全部拆除。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在我省境内长731公里,流域总面积7815平方公里,跨越了南阳、洛阳、三门峡3个省辖市和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6个县(市)。

  “我省为了防止两侧污染物进入总干渠,预防突发性污染事故和总干渠水质的污染,在总干渠两侧划定了保护区,拉起一条‘警戒线’,保护区面积约3054平方公里。”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正才表示,总干渠两侧200米内以及保护区不准进驻任何项目。

  此外,总干渠面向下游左侧3公里、右侧5公里内的二级保护区内严禁电镀、皮革、化工等十类污染企业项目入驻。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新上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专项审核,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

  为保护水质,南水北调干渠沿线的城市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手段,实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双赢战略,做“加法”植树造林,在荒山上植下新绿;同时,大做“减法”,向污染企业“说不”,关停、搬迁一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

  “我们绝不容忍有污染的企业出现在总干渠附近。”南水北调办公室投资计划科科长王卫东表示,为了保护好水质,他们曾拒绝了多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企业。

  据了解,邓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工艺落后的企业进行彻底治理。先后关闭了12家化工企业、4家水泥企业、20余家小作坊。

  这只是一个缩影。为了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我省水源地3市6县大量工业企业被关闭、取缔、转产、搬迁,造成地方财政减收增支明显,县级财政支出压力大。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我省水源区共关停并转移污染企业801家,特别是在水源区三省中率先取缔了黄姜加工这个重污染产业。经测算,我省水源区域平均每年增加支出、减少收入7亿元人民币,十年来减少财政收入约80亿元。

  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长廊

  一味地关闭企业并不是办法,唯一的出路就是调整当地企业的发产业结构,南水北调沿线的各级政府一开始就在为地区发展寻找着新的突破点。

  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新型的经济模式来支撑,只有把拥有高科技含量的事业做大做强了,才能减少不绿色、不生态经济模式的存在空间,才能让淅川的渠水永远清凉。

  据了解,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淅减公司”)就以老厂区搬迁为契机,利用县财政搬迁补贴资金,提升技术,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引领带动60家配套企业入驻园区,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汽车减振器生产厂家。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地,淅川产业结构调整首当其冲,淅减公司为淅川产业转型升级做了好的表率,为淅川探索建设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淅减公司淅川汽车减振器厂董事长赵志军表示。

  除了调整产业结构外,近些年,南阳还积极发展当地的生态农业,农户不仅赚足了腰包,也涵养了水源,提升了水质。

  “种植金银花,既防止水土流失,又降低企业成本,还使乡亲们增加收入,可谓一举多得。”河南福森集团负责人表示,该集团已经在淅川县九重镇建成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并配套建立了万吨金银花烘干加工厂,种植的产品全部就地“消化”。

  据了解,仅2012年以来,就先后有50多家绿色企业进驻淅川。全县累计发展茶叶、金银花等生态农业1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柳种植基地、玫瑰连片种植基地、石榴种质基因库。

  空气好了,山也绿了,南水北调沿线人们的宜居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俗话说,城市因水而灵,风景因水而活。南水北调的“活水”也给一些城市带来丝丝的灵气。

  焦作是河南境内唯一一个南水北调干渠穿城而过的城市,成功地借助南水北调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作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焦作城区段两岸保护性绿化带将按主干渠的走向,采用以线带面、以线穿点的项链状自然式布局,以游览线连接各个景区和景点,将自然、人文、景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在焦作市区形成50多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和180余万平方米的绿地,无异于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焦作城区办公室副主任范杰指着规划图自豪地说。

  同时,焦作还在南水北调水渠两侧沿线规划了南水北调纪念园、琴棋文化园、市民广场区、山阳遗址主题公园等。

  等规划中的生态长廊建好后,家住琴棋文化园附近的王阿姨就不愁没有跳舞的地方了。

  “我们都说了这个生态廊道,要是建好了,和附近的邻居们跳广场舞会方便很多。”王阿姨兴奋地说,“而且一出门就是漂亮的风景,你说这有多得劲儿。”

  65岁的独臂老人仍手握着火钳在干渠的堤坝上巡逻着、带着全村人关掉渔家乐的李保田正领着护水队员捡拾的垃圾、无数的企业家为了水质狠心关闭了自己的厂房……如今,看着一渠清水北上润京津,他们的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系列报道:

  “南北共饮丹江水”综述篇:碧水丹心志 梦圆入京津

  “南北共饮丹江水”工程篇:7万建设者用智慧挺举奇迹

  “南北共饮丹江水”建设篇:攻坚铸精品 带老父修干渠

  “南北共饮丹江水”受水篇:2000万河南人因水受益

  “南北共饮丹江水”移民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

  “南北共饮丹江水”移民篇:未来让全国游客驻足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