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引南水入北方,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历经五十年几代人的构想,经过百万建设大军的双手,别离故土的四十万移民,“一渠清水送京津”——丹江口水源地的一泓清水将通过南水北调中线,一路蜿蜒三千里,福泽百姓,直送京津。

  从7月4日起至12月,映象网将推出“南北共饮丹江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报道方式,记录建设者汗洒丹江的工作热情,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的发展现状,讲述不为人知的库区移民故事、受水区群众的故事。

  6月12日,映象网记者来到平顶山西暗渠施工现场看到,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6月12日,映象网记者来到平顶山西暗渠施工现场看到,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6月12日,记者站在五岳公园俯瞰南水北调干渠

  6月12日,记者站在五岳公园俯瞰南水北调干渠。

  映象网讯(记者 蒋宇飞 阮海峰/文 段晋哲/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过五关斩六将”的汉江水北上1000多公里为北方“解渴”指日可待,工程质量如何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

  在南水北调的三条线中,中线最为引人瞩目。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担着向京津地区供水的关键性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工程难度大,任务重。

  作为一项世纪工程,中线工程自2002年破土动工到最后完工,用了十二年的时间。这期间,7万名建设者矢志不渝,用一腔热血浇筑出我省水利工程史上的“质量奇迹”,它不仅要穿过平原和山丘,还要穿过铁路、城区甚至黄河,很多挑战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第一次。

  宏伟的工程意味着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智慧。面对从未有过的长度和负载,工程人员进行了上百次的创新性试验,攻克一道道难题。

  上面跑火车 下面挖涵洞

  南水北调总干渠由南向北进入平顶山宝丰县南郊,沿西北画了一个半圆,绕过宝丰,再向北去。

  6月12日,映象网记者沿宝丰县城一路向西行驶两公里,来到平顶山西暗渠工程的施工现场。只见铁路桥上,隆隆的火车呼啸而过,桥下,数台挖土机和几十名工人正在渠旁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为试通水做准备。

  “说实话,这个工程不大,全长也只有100多米,但技术要求非常精细复杂,两次顶进,风险程度大。”南水北调中铁一局平顶山西暗渠项目经理徐开富介绍,平顶山西暗渠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控制性工程,需从地下穿越繁忙的焦柳铁路线。

  所谓“顶进”,通俗来说,就是边挖土边顶入,以完成管道或者暗渠的施工。

  他解释,两次顶进,是因为巨大的压力仅靠土层难以支撑,只能采用双层涵洞顶进施工,“这在铁路涵洞施工中属首次使用。”

  因工程结构、施工工艺新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焦柳铁路平顶山西暗渠工程被誉为“亚洲第一顶”。

  焦柳线上的列车非常繁忙,如何在确保列车行车安全的前提下,高质量完成工程,是一项技术难题。

  “每天要通过968趟列车,每隔十几分钟就会通过一趟列车,还要受上部行车影响,施工只能在列车行进的间隙进行。”徐开富说,工期仅为17个月,十分紧张。

  “亚洲第一顶”在施工中需承重1万多吨的重量,施工方不仅要确保行车安全,还要保障工程人员安全。

  为此,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方专门设专人每天对每条架空的钢梁进行整体、细致性排查,登记在册,确保万无一失。“从2012年12月进场到主体完工,一直保持着零事故、零误差。”谈起西暗渠工程,徐开富欣慰地笑了。

  2013年7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焦柳铁路平顶山西暗渠工程胜利完工,确保了中线工程的顺利推进。

  万里黄河第一隧 助大江与大河相汇

  黄河水浑浊而又平缓,保持着一种令人心生敬畏的安静,仿佛并未流动。而在这条大河40米深的地下,两条粗大的隧洞平行贯穿500米宽的黄河主河床,然后又如巨龙般钻出地面,一路北去。

  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最为璀璨夺目的“穿黄工程”——把调来的汉江水通过两条隧洞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让北上的隧洞从河床的下方穿过,难度可想而知。

  “黄河地底的地下水非常丰沛,地层结构十分复杂,每一厘米的掘进,都可能出现无法预料的问题。”中国水电十一局中线施工局负责人表示,“从2005年9月份开工那天,工程便遇到了以前没遇到过的地质条件。”

  开凿河底隧洞采用两条隧洞方案,两条隧洞平行布置。为了凿穿黄河之底,穿黄隧洞采取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盾构技术,使用两台盾构机从北岸向南岸掘进。

  盾构机作业类似剃须刀,前有旋转的圆形刀盘,后有助推的千斤顶。刀盘将施工面的泥土刮出,通过竖井输送出来。遇到软岩石,盾构机可采取小推力、高转速的施工方法掘进通过;遇到硬度高的岩石,就用安装在盾构机前端的可伸缩锤击装置,将岩石破碎后再继续掘进。

  “当时冒着很大的风险。”工程负责人说,穿黄项目的很多施工技术“前无古人”,毫无经验可循,当时盾构机是全天施工作业,工人们也是三班倒,“俺们大多数人过着是见不到太阳的生活呢。”

  2010年6月22日,盾构机从黄河北岸的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沟村到达南岸的邙山隧洞出口时,很多工人喜极而泣。

  技术闯关 挑战世界施工难题

  其实,无论穿越铁路,还是下穿黄河,也都只是全线“难关”一部分。引南水入北方,不仅要征服的不仅是遥远的陌生旅途,更有道道技术难关。

  在南阳的一些农村地区,泥瓦匠们常常会遇到一桩“怪事”:盖好的房子没过多久,墙体便会出现裂缝。事实上,裂缝的出现与土质有关。这种土在工程建设上叫做“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在世界各国都是公认的“工程癌症”。

  这样的问题对于南水北调项目而言来说同样棘手。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膨胀土渠段累计近400公里,约占总干渠长度的27%,尤其是沙河以南至陶岔渠段,膨胀土渠段占该段渠道长度的75%。能否攻克这一难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

  为了驯服横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的“拦路虎”,专家组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直到2011年8月,施工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把膨胀土换填成水泥改性土,即在膨胀土中加入水泥,使其改变“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性质。

  而除了土质,因为要穿过城市和煤矿采空区,这条人工天河同样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难题。

  比如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焦作城而过,城区段填方最高超出地面8到10米,相当于又增添了一条“地上悬河”。

  “一旦出现透水跑水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工程负责人说,要保障高填方渠道万无一失,意味着施工技术和质量的控制要极为严格。

  在禹州—长葛段,由于长期开采煤炭资源形成的一个个空洞和空腔,深不可测,仿佛要将地上的万物吞噬进去。

  其中,空洞深度最深达340米,是工民建、公路等一般采空区深度的三四倍。如何对地下看不见的空洞和空腔进行填充,确保凝固强度,从而保持地层稳定?

  禹长段3标项目经理先泽祥介绍了施工过程:“先要进行充填试验区和帷幕试验区施工,取得相关参数。有了浆液配制的参数后,帷幕灌浆和充填灌浆就可以大规模地展开。”

  所谓帷幕灌浆,就是以2.5米为孔距,围绕边界布置帷幕孔,设置一道能够迅速在地底下凝固的帷幕,从而阻止注入地底的充填浆液四处跑冒。

  如今,禹长段穿过煤矿采空区渠道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渠道周围已经看不到基础处理过的痕迹。只能从渠道衬砌面板的切缝上判断,经过加密的区域就是煤矿采空区。

  受益的还有渠道两旁采空区之上的村庄。“以前下边都是空的,盖的好好的房子也是危房,现在好了,采空的地方都被填实了,我准备凑点钱盖二层小楼呢。”渠道附近的村民赵刚乐呵呵地说,以后盖房子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系列报道:

  “南北共饮丹江水”综述篇:碧水丹心志 梦圆入京津

  “南北共饮丹江水”建设篇:攻坚铸精品 带老父修干渠

  “南北共饮丹江水”水质篇:河南做“加减法”保水源

  “南北共饮丹江水”受水篇:2000万河南人因水受益

  “南北共饮丹江水”移民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

  “南北共饮丹江水”移民篇:未来让全国游客驻足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