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不结籽的麦子,袁同良愁眉不展

    拿着不结籽的麦子,袁同良愁眉不展

  同种业公司签订合同,在郏县流转的土地上进行小麦良种繁育,本想着今年风调雨顺小麦会有个好收成,想不到1200亩小麦却几乎绝收。6月3日,河南银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袁同良向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说起良种繁育的事,难过得直掉泪。

  袁同良介绍,他们公司2013年7月到郏县王集乡董村流转了2500亩土地,准备发展高效农业。2013年9月16日,他们同位于许昌市的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科种业”)签订了1200亩小麦种子繁育合同,使用许科1、许科316种子育种,并以每公斤4.4元的价格购进繁育材料1.5万公斤,今年繁育的小麦种子达到双方约定的要求后,许科种业依据商品粮价格为基数加价13%进行回收。当年,银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董村种植了800多亩许科1、许科316。同时,该公司还委托郏县种粮大户李自军,在薛店镇薛庄村、青杨庙村也种植了330多亩。

  今年4月中旬,袁同良同他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种植的许科1、许科316小麦在长到二三十厘米高时便不再长了,与村民种植的别的品种的小麦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以为是这种小麦的特性,也没在意。5月初,他们又发现许科1、许科316小麦出穗小甚至不出穗,便立即同许科种业联系。经多次联系,许科种业才派人到郏县查看小麦长势,埋怨袁同良等没有及时给小麦浇水,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袁同良据理力争,说今年4月已浇过一次水,其他时间多次下雨,地并不旱。5月底,已到小麦收获季节,看着田间长得实在不成样子的许科1、许科316小麦,袁同良又多次同许科种业联系,许科种业负责人的电话要么不接,要么关机。

  “我种的800多亩许科1、许科316小麦,每亩播种支出55元,用化肥支出150元,耕地80元,秸秆粉碎30元,浇地50元,买药打药22元,每亩地租要800斤小麦,而今年的小麦产量每亩200斤也打不到。亏这一季,两年都翻不了身。”袁同良说,“许科种业算把我坑苦了,事情已到了这一步,他们却一直不管不问。”

  在董村查看情况后,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来到薛店镇薛庄村南的麦田里,种粮大户李自军的麦子和袁同良的情况差不多,2/3的麦穗里没有结籽,同周边村民种植的小麦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这里是高标准粮田。今年农历二月十三,天稍微旱一点,我就组织了5台水泵,10天时间,把330多亩麦全部浇了一遍,谁知道长成了这样。”替李自军管理麦田的66岁的赵绿珍说,“同样一块地,你看人家的麦长得多好。也是同样一块地,许科1、许科316麦种用完了,我用了别的麦种种了20亩,亩产至少在900斤以上。”

  “我种了20亩地,亩产千把斤没有问题,好的能打1300斤。”正在相邻地块收麦的65岁村民王进江说,“听说他们用的都是好麦种,啥好麦种,一亩能打200斤都是一大关,我要是种这麦一年就白忙活了。”

  查看情况后,记者同位于许昌市的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田姓经理联系,田说袁同良的麦长得不好,是没有及时浇水、管理不善造成的。袁同良和李自军坚决不认同田的说法。

  当天下午,郏县农业局、薛店镇政府、王集乡政府得知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到田间查看小麦长势,并建议袁同良和李自军先对小麦种子进行专业鉴定,若确定是小麦种子问题,建议通过司法途径维权。

  (记者中原三农网记者丁需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