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领着来访者来看他亲手种的树,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能用手摸到树的成长 记者 唐韬/摄
明天是植树节 今天,我们为大家讲述一个“愚公”植树的故事
焦作一位双目失明的花甲老人,荒山植树15年 定居山中,守护绿色
为种树,他曾花3年时间清理荒山,平均每天清除200多平方米杂草
树·盲老汉·这辈子
如今,荒山披上了一层绿 两年后,或将给他带来经济回报
15年前,当时45岁的琚正茂把家安到荒山之上,双目失明的他响应政府号召:进军荒山,植树造林。
在别人看来,这也许和“愚公移山”一样,只是个神话,可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开垦了350亩荒山,种上了近20万棵树,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如今,他亲手栽下的核桃树已是碗口粗,他虽看不见,可他也知道。他说:“眼睛看不见,可以用手摸。”
山中老人
为守好种下的树,他吃住在山上
焦作市博爱县柏山镇的琚正茂,是当地的名人。不仅因为3年前媒体曾采访过他,称他为盲人“愚公”,植树12年荒山变宝山,而且他还是当地唯一把家安在荒山上的人。
柏山镇位于博爱县东北部,北依太行山脉。当地人都知道,绵延的太行山上,住着一位花甲老人,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守山神”。
顺着曲折的山路,河南商报记者和锦荣公益社的工作人员一路颠簸,行车30多分钟,来到今年已60岁的老人琚正茂家里。
琚正茂的家位于一个小山头上,在他的3间小平房周围,栽有桃树、石榴树、松柏。山上的绿色,也是以此为中心,向四面辐射。
无人搀扶,琚正茂拿一根扁担当拐棍,独自走出来迎接。昏暗的屋里,整齐地堆放着锄头、铁锨等农具,妻子和儿媳正在剪荆棘(可以入药)。“眼睛没有任何光感,但住了这么多年,哪儿都熟悉了。”
琚正茂说,15年来,他吃住都在山上,很少下山,即使过年也是白天下山跟儿子团聚,晚上还回来。“这么多年了,一直守着这片树林,走了心里不安。”
植树报恩
乡亲捐款为其盖房,他一直想报恩
之所以把家安在山上,跟他年轻时的遭遇有关。用琚正茂的话说,起初种树,是为报恩。
1988年,时值壮年的琚正茂开山采石,眼睛被炮炸伤,眼中的景象也永远定格在了满山弥漫的炮灰中。
不仅失去了双眼,琚正茂的左手小拇指被炸掉,无名指也成了摆设。
突然之间陷入黑暗,让当时30多岁的琚正茂万念俱灰,虽然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治疗眼睛,但一年过去了,结果却并不乐观。
屋漏偏逢连阴雨,家里的不幸接踵而至。琚正茂回忆,次年,家乡连下6天暴雨,在这场大雨中,琚正茂家的土坯房坍塌了,妻子和小女儿都受了伤。
见其一家艰难,该村村委会号召村里为其捐款,并帮他们家盖起了新瓦房。
住进了新房,琚正茂内心一直觉得欠乡亲们一个人情。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恩情一直到10年后,他才如愿偿还,方式就是开发没有水源的荒山,植树造林。
拓荒之路
他用了3年时间,清理山上的杂草
1999年,柏山村提出“向荒山进军”的口号,鼓励村民承包荒山,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村里无偿提供苗木,50年内不收承包费,一切收入归承包者。
琚正茂记得很清楚,即便如此,当时村里一万多口人,也仅有23户承包。他说服家人,承包了350亩荒山,让儿子在山上用石棉瓦、木板和塑料布搭了间简易棚,他把家安在了野草荆棘遍地的荒山上。
“眼没盲时,我常在山上玩,对这里的地形很熟悉。”琚正茂说。
凭着记忆和感觉,他用了整整3年时间,把350亩荒山清理干净。如此算来,无论春夏秋冬,琚正茂每天至少要清理213平方米的杂草。
杂草清理完,琚正茂开始种树。总是妻子挖坑,他摸索着把树苗放进去,再培好土。最多时,全家七口人一天种了2000多棵,“坑是提前挖好的,只用把树放进去,土一拢就行了。”没有水源,他在屋后修了个蓄水池,一担一担地挑水。
“面和油都是孩子带来的,水果山上种的有,一个月基本不花啥钱。”琚正茂说,他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核桃成熟时卖核桃,“靠山吃山。”
未来宝山
在山上住了15年,他成了“守山神”
放眼望去,凡是栽种密集、成长良好的树,几乎都在琚正茂的“地盘”上,他不仅种树,而且成了当地人眼里的“守山神”。
当地有个习俗,过年时家门口或堂前插上柏枝,意思是长年青翠,生活蒸蒸日上。为此,琚正茂腊月二十五开始剪柏枝,放在上山的路上,让别人自行取走。“他们自己剪的话,都给剪乱了,扔得哪儿都是。”
他手上厚厚的茧子,和至今仍在的伤疤,以及牛仔布料衣服上多处磨破的洞,证明了他多年来的辛劳。当河南商报记者问他是否受过伤时,琚正茂爽朗地笑了起来,“大伤没受过,摔倒、被荆棘扎住,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15年来,算上没有成活的树,琚正茂栽下了近20万棵树,柏树、杨树、桃树、核桃树等,而柏树已是一片葱茏,大多有3米多高。
如今,琚正茂要开展他的“第二工程”:种荆棘,预计两年后会有经济回报。“到时候,这块儿山,真的会成‘宝山’。”(记者 孙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