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父母就对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希望我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人。他们为我取名‘建国’就是这个寓意。”9月11日,下冶镇陶山村的陶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陶建国介绍说:“我是1969年正月初三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我记事起,父母就带着我们姊妹六人,住在一间四处透风的土房里,冬天非常冷,夏天又特别闷热。家里种的粮食不够吃,用水要到一里外的山沟里挑,日子过得很艰苦。”
1987年,18岁的陶建国辍学回家随村里人干活。从此,他成为建筑工地的一名小工,一天可以挣1元。由于干活踏实,又爱学习,一年后,他由一名干重体力活的小工,成为一名砌墙工,一天可以挣2.5元。
1993年, 24岁的陶建国经人介绍,与邻村一位淳朴善良的姑娘结为夫妻。当时,由于生活困难,他们只是请几个亲戚和邻居吃顿饭。“后来,我们有了两个儿子,各方面开销也相应多了起来,靠我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家老小很困难。因此,全家只能靠政府的返销粮勉强度日。”陶建国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4年春,陶建国在一家养殖场干活时,听说养猪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在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后,他决定改行搞养殖。说干就干,陶建国积极争取家人和亲友的支持,贷款2万元建了5间猪舍,购买了60头小猪。可是,一年后,这些猪出栏时,其市场价从每斤4.5元下跌到每斤3.7元。陶建国非但没有赚到钱,还赔了1万元。
万事开头难。面对资金困难、猪价下跌的情况,陶建国并没有放弃。2006年,陶建国再次投资1.3万余元,购买了4头母猪和40头小猪。这一年,生猪价格回升,他赚了1万余元。赚到钱后,陶建国先给家里置办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和犁地机。“收入高了,我们又自建了3间平房,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又扩建了3间猪舍,购买了10头母猪,新上了饲料加工项目。”陶建国说。
回忆起这些点点滴滴,陶建国说:“这个承载着父辈希望和时代印记的名字,让我每次在写自己名字的时候,都有一种自豪感。长期以来,本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我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这个愿望在2010年6月实现了。”
陶建国说:“从一名小工到一个养殖户,我的每一次经历都折射出共和国65年来社会和经济的变迁。如今,我的养殖场年出栏100多头猪,年收入6万余元,还带动周边村的十几户村民发展养殖业。经过这几年的打拼,我存了一些钱,在市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准备给大儿子结婚用。”
谈及未来,陶建国充满信心地说:“今后,我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周边村更多的村民发展养殖业,并义务为养殖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