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著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当选2013年中科院新增选院士。
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今年增选的院士分别从391名、560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至此,两院院士总数达到1557人。
记者查阅院士名单发现,两院此次增选的104名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47人,研究院所的有37人,企业的有13人,管理部门的有7人。
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平均年龄55.5岁,其中,50-59岁的为主力,共62人。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最年轻的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谢毅教授,年龄为45岁。女院士共有5名,占据院士总人数的4.8%。
新增院士较多的学部为地学部10名、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9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9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7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7人。
新增两院院士中,在北京工作的有54人,占据了“半璧江山”,而新增院士籍贯排名前三的为浙江、江苏、湖南,分别为16人、11人、9人。
此外,来自美国、法国、丹麦等6个国家的9名外籍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也选举产生了6名外籍院士。
■新闻背景
我国的院士制度
我国的院士评选始于1955年,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年评选一次。
中科院规定每次增选院士名额不超过60名,被推荐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院士增选分为院士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学部评审及选举等阶段,不受理本人申请。资深院士不参加对候选人的推荐、评审和选举。
中国工程院规定,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被提名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70周岁。工程院自2013年开始,实行院士候选人单一渠道提名。候选人本人只能接受院士、单位、全国性学会中的一种渠道进行提名。
□关注焦点
施一公当选称将慎用称号
此前最受媒体关注的施一公成功当选今年中科院的生命科学学部院士。他曾因2011年落选中科院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话题人物。
据了解,施一公是中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首批国家特聘专家;他今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美国双院外籍院士。今年9月,施一公还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是该奖设立35年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
获得院士荣誉后,施一公表示,他回国以后受到了国内同行、前辈的许多支持和帮助,非常感谢和感动,此次他当选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因为院士群体代表了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他还表示,希望以后在科研经费申请等方面,同等条件、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能够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同时谨慎使用“院士”称号。
■阅读延伸
外籍院士选举
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其规定外籍院士的参选条件为,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
据悉,外籍院士候选人由两院的院士推荐产生,可单独推荐,也可联名推荐。每位院士可推荐1人。须有5名院士推荐同一人选方为有效。
而外籍院士对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工作有建议权,可应邀出席两院及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两院赠送的出版物。外籍院士不参加选举活动。
国外的院士制度
欧洲国家也定期评选院士。如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最权威的学术机构,成员主要分为皇家会员、英籍会员和外籍会员三类。候选人参选须由现有会员推荐,每年最多选出52名成员。会员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特别待遇。
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分为“院士”和“通讯院士”两种。院士候选人要经过科学院分部内部投票,通讯院士由院士和通讯院士选出。最后投票结果经过俄罗斯科学院全体大会批准方可生效。院士可以获得一定津贴,但数额并不是很大。
中国工程院给院士及其单位的建议
◎给院士共勉
一、继续发挥自己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专业特长,深入工程科技实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事一线工作,努力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新贡献。
二、不宜过多地社会兼职,不能尽责的职务不要兼任,特别是负有行政责任的实职更应谨慎,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维护院士称号的崇高和尊严。
三、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要拒绝商业性广告,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给单位建议
一、希望你们在继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严格要求,对他们的不足也能及时提醒与帮助。
二、建议不要安排他们参加那些本学科领域以外的各类评审、鉴定、咨询和评奖等活动,不宜使他们在一些应酬性活动中分散宝贵的精力。
三、不要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以使他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
(记者 梅天一 张晓鸽)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