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聚焦2014年自主招生 专家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
  • 2013年12月23日 08:29

  •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一所学校的高三学生正在加班加点复习,不少同学都开始为自主招生报名忙活了

一所学校的高三学生正在加班加点复习,不少同学都开始为自主招生报名忙活了

  自200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为的是选拔钱钟书式的人才。虽然自主招生越来越被学生熟知,但抱团“掐尖”似乎越来越背离初衷,尤其随着人大自主招生黑幕揭开。2014年,自主招生将迎来“12年之痒”,怎样重拾社会对自主招生的信任呢?

  □东方今报记者 高冬丽 首席记者 赵媛/文 记者 沈翔/图

  【调查】 八成学生关注 受益者不足一成

  最近,高三学生林华娟正忙着查成绩单,为自主招生报名做准备。据记者了解,从11月中旬开始,郑州市不少优质高中的学生都开始为报名忙活。

  “有八成多的学生都关心自主招生。”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老师李功毅表示,因为过了高校的自主招生线,学生可以在高考录取时,享受最高降60分录取的优惠。这个承诺对学生太具诱惑力了。

  与学生们的热情相比,学校的态度似乎“冷淡”不少。

  记者从郑州市多所中学了解到,对于高校的自主招生,他们的态度是不支持,但也不反对,由学生自己决定,老师只是给一些建议。李功毅表示,报名的众多学生中,能有2%~3%享受到优惠就已经很不错了。

  据媒体报道,每年真正符合自主招生条件的考生只有7万余人,然而报考的有40多万人。

  【老师】 真正“偏才怪才”难进高校视野

  自主招生原本是为了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创新、实践能力,或者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

  目前,各高校自主招生都是先笔试、后面试,通过者将在高考录取时享受一定的降分照顾。

  “虽然高校也有自我推荐的程序,但自我推荐需通过中学的审核,各高中为了学校的‘名声’,往往都不敢鼓励成绩平平的学生报考。”一位中学校长无奈地说,这就使得一些偏才、怪才很难进入高校自主招生的视野。

  还有老师举例子说:“学校曾有个学生文采特别好,上高中期间就曾出了两本书,很受欢迎,但到自主招生时,因为笔试没有通过,该学生因此与该大学失之交臂。”

  【家长】 联盟“三选一” 机会形同鸡肋

  12年前,当自主招生制度刚刚被推出时,很多人都以为这是高考改革的第一步,然而,12年后,许多人才恍然大悟。

  “自主招生看上去让孩子们享受了优惠和照顾,但实际上形同鸡肋。”家长赵先生表示,去年他孩子就曾报了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投入精力很大,还专门找老师辅导,虽然获得了优惠认定,但到最后并没报这所大学,也没有用上,“得不偿失”。

  家长刘女士则对今年三大联盟笔试时间再次撞车表达了不满。“同时开考,意味着孩子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刘女士表示,看上去“一考定终身”的压力被分解了,但让孩子失去了不少好机会。

  【担心】 与高考雷同 “掐尖”变恶性竞争

  虽然各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是为了招“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然而,在公布的政策中,各个学校的招生对象、测试内容及录取标准等很雷同,并纷纷对优秀学生抛出橄榄枝。

  “自主招生,不只是掐尖,更是一场恶性竞争。”有老师坦言。

  据媒体报道,在全国奥赛比赛时,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老师就守在场外“抢学生”。目前,部分省奥赛获奖者及全国奥赛二等奖获得者已经被高校“预定”。

  还有老师表示,各学校的考题,明着说是为了考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曾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也表示,考的题只是比高考题难一些,有些甚至涉及奥数题。

  【建议】 让第三方机构监督防黑幕

  高校自主招生从一开始就广受争议,其“黑幕”屡见报端,致使一些公众将自主招生与“走后门”、“托关系”、“暗箱操作”画上等号。一项调查曾显示,81.9%的公众呼吁自主招生过程更加透明。

  12月9日,教育部通知要求:“公示的考生资格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及其他们的笔试、面试等成绩及享受的录取优惠政策(如加分分值)等”。而此前,在高校公示保送生、自主招生等考生的信息时,最多只有7项,包括考号、姓名、性别、毕业省份、学校、文/理科、语种。

  “信息公开可以让招生更透明,但自主招生要避免黑幕,单纯靠学校内部自治不现实。”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杨捷建议,高校可以让第三方,即媒体、监察部门等多部门联合组成监督机构,共同监督高校自主招生行为。

  自主招生应防止行政权力过度介入

  □东方今报评论员 李春晓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的贪腐案件,成为这句名言的又一个注脚。近日,人大更是暂时退出自主招生队伍,更让人叹息:自主招生怎么又唱跑了调儿?

  自主招生说来已经实行十多年,近年来几大名校的招生联盟和掐尖大战,更让社会公众的目光聚焦——在改革考试制度的口号下,自主招生有没有背离初衷?自主招生通道有没有成为权钱交易的暗道?仅仅惠及极少数人的自主招生有没有招到应有之才?还是成了掐尖利器、脱不了选拔高分者的窠臼?

  自主招生这项政策本身没有错,我们不能因为招生黑幕就因噎废食、开倒车。

  这次由腐败猜想触发的公众不满,是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宣泄,并非否定教育改革,而是折射出公众对自主招生和教育改革的公平期待。

  从人大腐败案可以看出,学校行政权力过度介入,是导致自主招生权力异化的根源。“自主招生”的出路,是大学进行更为彻底的去行政化改革,让行政权力离招生远一点、再远一点。

责编:张静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