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专访我省第一位院士:打破院士“终身制”是一个进步
  • 2013年12月11日 08:34

  •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陈俊武(右)在接受东方今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陈俊武(右)在接受东方今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昨天,省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在郑州闭幕,作为此次大会的特邀代表,我省第一位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接受了东方今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十分赞成废除院士终身制,而对前不久东方今报报道的“河南省两院院士不如湖北一所高校的院士多”这个话题,陈俊武直言,这是因为前些年河南从上到下不注重院士的培养,只要现在重视起来,就会慢慢赶上。

  【谈院士】

  赞成对院士遴选体制的改革

  今年86岁的陈俊武,是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他为我国炼油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早在1991年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在前不久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标志着社会广泛关注的院士制度改革将“破冰”,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对此,陈俊武直言:非常赞成对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陈俊武说,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无疑是一个进步。只有真正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才成长,同时也督促院士脚踏实地工作,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作贡献。

  参评人通过三种渠道给评委打招呼

  之所以要打破院士“终身制”,这和多年来人们对院士评选制度以及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有关。今年9月,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受审时,曾曝出向企业索贿2300万元用于参评院士的消息,引发公众哗然。

  “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老院士,陈俊武并不避讳问题的存在,“我国的院士是评选出来的,因此,有些人就认为花钱能买来院士头衔,前提就是对具有投票权的人进行公关。”

  “张曙光的手法太笨了。”陈俊武直言,私下做工作的人通常分为三类:一类是张曙光这样的人,手法太小儿科,是少数,很多评委不为所动;一类是提前把论文寄给评委,这算是比较好的;还有一类是通过上级领导给评委打招呼,这样就乱套了。

  参评人说得越好老评委越不买账

  “有些参评者是单位出钱,向评委们介绍他们的参评人的水平、实力。这当中,有很多虚假的东西。”陈俊武透露,这个问题已经有十年八年的历史了。

  陈俊武直言:实际上,在真正的评选中,对方说得越好,他们越不相信,一些老院士也不会轻易买账。在陈俊武看来,一个人能否当选院士,要看这个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关注度。

  “对于我们工程技术领域来说,如果你的技术用不上,你的技术不能进行产业化推广,即便吹得天花乱坠也没人相信。而自然科学领域不同,要看参评者在国内、国际的认可程度,两方面缺一不可。”

  河南院士少源于以前不重视

  11月27日,副省长徐济超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作专项工作报告时透露,目前,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数量少,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中央驻豫单位,尚不及湖北省一所高校拥有的院士多。东方今报对此进行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问题的根源何在?

  “主要是河南早期从上到下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说到这个话题,陈俊武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技大学想从北京迁到河南,结果,当时我省认为,农村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呢,如果学校搬来了,要吃河南很多粮食,拒绝人家来河南。结果呢,1970年中国科技大学迁到了安徽合肥。如今,一所中国科技大学就拥有两院院士37人,这是啥概念?只要想到这个事儿,我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儿。”

  “当然,现在我们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充分认识到高端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只要认识到了,这就好,总会慢慢赶上去。近年来,我省实施‘中原学者’计划,而这几年我省入选两院院士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中原学者’,由此可见,这条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路子走对了。”

  【谈培养】

  科技人才少 是教育出了问题

  和西方一些国家比起来,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偏少,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陈俊武的高度关注。

  “一个国家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仅仅依靠院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陈俊武说,中国的创新型人才之所以偏少,是教育出了问题,而根源就在教育制度上。

  “我们的教育是灌输教育,强调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而老师则给出了标准答案,这就像紧箍咒,不让人自由思考。”

  陈俊武回忆,上世纪40年代他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时,他们可以给老师提建议。“老师讲得不好,我们当场就给老师提意见。有时候,我们甚至不去上课,那时我们称之为‘涮课’。时间长了,教授就干不下去了,只能辞职。大学要想出人才,就要有足够的学术自由,不要管得太死。”

  兴建科技馆 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在陈俊武看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改革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开展全民科技教育。“然而,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科技场所十分欠缺,一些城市即便拥有科技馆,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像洛阳市科技馆,前些年由于资金所限,开始对外出租场地,里面甚至出现了卖家具的,荒唐。”

  陈俊武建议,科技决定民族的未来,有关部门要比照GDP的增长速度,给科技事业相应的投入,武装科技场所,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科普活动。

  语录

  ◎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无疑是一个进步。只有真正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才成长,同时也督促院士脚踏实地工作,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作贡献。

  ◎我们的教育是灌输教育,强调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而老师则给出了标准答案,这就像紧箍咒,不让人自由思考。

  陈俊武(右)在接受东方今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责编:张静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