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1日 08:32
来源:东方今报
□韩元俊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为了赶在除夕之夜和家人团聚,数十亿人次翻越千山万水,各种辛劳都冲淡不了那份喜悦和和对家的渴望。
“家”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在今日中国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行孝、团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最美的情感,这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安身立命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又铸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春节是温馨祥和的,春运也应该是饱含希望与温情的,而不是一出悲情大戏。
为了让每一个想回家的人顺利回家过年,铁路部门挖掘运输潜力、加开临时列车、开行学生专列,设计多种购票办法帮助农民工、学生等群体。在政府之外,一些民间力量在积极行动。有的帮助农民工买票,有的给在寒风中排队的旅客送上一碗热粥。还有人在微博上发起“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顺路搭载那些还没有买到火车票的朋友……春运“正能量”处处闪现。
买票难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买票难。据预测,今年春运客流量将达到34.07亿人次,比去年春运实际完成运送量增长8.6%,再创历史新高。将如此庞大的客流量在40天之内运送到目的地,这几乎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各种买票难的抱怨矛头都指向铁路运力不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家能不能按照春运40天的客流峰值来发展铁路?如果那样的话,在春运40天之外的300多天里将造成多大的闲置和浪费?这肯定是不经济的,也是不科学的。
分析客流数据我们会发现,春运旅客流动基本是集中于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之间,尤其是从发达地区和城市朝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流动,这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如果农民工能就近就业,流动就业人群能在工作地安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春运这种周期性流动的规模压力。所以,缓解春运难问题还应该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破除城乡之间制度差异的高度来思考,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提高铁路运能的期待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车、高铁逐渐取代了又慢又闷的绿皮车厢,网络订票、电话订票渠道也逐渐丰富和完善,按说现在的出行条件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解决春运期间车票的供需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需要各方理解和宽容。
与家人团聚是每个人对春节的最简单、最现实的期盼。在这一时刻,团圆、行孝的文化传统将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情感磁场。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呵护这种情感,让它永远深植每个人心中,美丽中国梦才会愈发灿烂、夺目。《新华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