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新闻观察 > 正文

今报新闻观察员奚春山:海娜号游客成“人质”的背后
  • 2013年09月24日 12:01

  •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东方今报新闻观察员 奚春山

  一语中的

  “超级悲剧”

  9月14日,江西抚州临川二中的高三学生雷某,用尖刀割破自己班主任的颈动脉后潜逃。9月16日,雷某在上海向警方自首。相关部门通报,推测雷某因不满班主任严格管教而将其杀害……临川二中被誉为当地的超级中学,曾以应试教育缔造了多个高考神话,却忽视了人文教育。不知此次“警钟”,能否将其震醒?

  “满城挖”陷阱

  被媒体称为满城挖的中部城市武汉,正在经历房地产调控政策带来的阵痛。最近两年,其每天都要偿还大约1亿元的债务……偿债资金过度依赖于土地收入,很容易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如果土地收入不能达到预期,偿债资金来源就失去了保障。“满城挖”的武汉,告诫负债经营城市的地方政府,超前发展陷阱就在脚下。

  堵不如疏

  有媒体爆出在部分高校中,专门组织有一批学生监控网络舆情、抵制错误舆论、维护学校形象。对此,有专家和家长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教育应教会公民独立思考,而不是划定范围”……大学生作为成年公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应被剥夺,而应被强化,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堵不如疏”已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出发点。

  100℃阅评

  海娜号游客成“人质”的背后

  乘坐中国内地首艘豪华邮轮“海娜号”的1659名乘客,本应在韩国仁川享受他们的海上之旅。然而,美好的旅程到第3天(9月13日)就戛然而止了。

  一场愉快的旅行演变成了下不了船,也走不了的 “孤岛惊魂”。截至9月16日,滞留在济州岛船上的1000多名旅客由包机分批接送返回中国,“海娜号”邮轮也在缴纳保证金后解扣放行。

  这起在境外发生的“扣船”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与中韩关系无关,而是两个中国公司的经济纠纷引起的——海航旗下的大新华轮船和江苏沙钢旗下的沙钢船务间发生经济纠纷,后者拿着英国法院的仲裁书,以诉前保全的形式向韩国济州地方法院提出“扣船”申请。

  尽管海航负责善后的负责人坚称,韩国地方法院是错扣,要诉诸法律。但清华大学教授傅廷中认为,韩国扣船的行为合法,在海事司法中很常见,即使扣错了,后果也由扣船的申请人承担。

  按理说,双方按合同行事,按合同解决纠纷,标的物常漂洋过海,多个国家都有司法管辖权毫不为奇,谈不上丢不丢人。不过,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此事折射中国内地在海事程序和执行方面,仍然存在制度空白。按照双方当初的合同约定,沙钢船务在英国拿到一个有利的法律判决,但在中国没法执行。如果中国海事法规更加完善,那么这起并不罕见的法律纠纷,或许就不必如此大费周折,也不会演化为社会事件。

  与此同时,企业的经济纠纷导致游客无辜被牵连,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事实证明,船上的游客无辜地充当了商业纠纷的“人质”,客观上已构成对众多第三方有形、无形利益的损害。对此,双方都有责任。

  2011年3月份,沙钢船务曾利用相关国际法律法规,在印度扣押了海航集团子公司的一艘海峡型船舶。当年7月19日,又在南非将海航集团下属大新华油轮公司的一艘超级油轮扣押。因此,沙钢完全可以选择其他非载客船只进行申请扣押,也可以避开周末这个时间段,给海航方面缴纳保证金留出更充裕时间。但沙钢都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理由是企业可以依据法律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而海航方面在出发之前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忽略了可能被“扣航”的风险。航被扣之后,他们未能与被迫滞留的乘客普遍达成合理的赔偿协议,没有明确其违约责任而只想迅速了事,以“不签就不能下船”迫使游客签署只有补偿,没有赔偿条款的霸王协议,甚至导致滞留游客与海航人员因为不积极处理事件而发生肢体冲突。

  通过此事,债权人沙钢船务如愿以偿拿到了钱,债务人海航在付出巨大经济损失后,还将面临消费者的诉讼。同时,此事激起的惊涛骇浪仍难以平息。无论沙钢船务与海航集团事后怎么做出积极表态、怎么采取积极措施,都难以逃脱把游客当成获得舆论关注、赢得同情筹码的质疑,在舆论层面是双输。

  自杀自担责任

  “漠视生命协议 岂能成高校惯例?”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新生在入学报到时,必须与校方签《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协议书明确:“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校方负责人表示,该条款已存在多年……学生的自杀、自伤,学校和老师要承担多大责任甚至是完全责任,法律已有规定,免责协议的惯例不能让高校全身而退,反倒折射出高校对生命与法律的漠视。

  众生曰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新土改

  《新世纪周刊》 9月16日

  9月2日的一则消息称,中国将放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允许18个省市、28地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上市流转进行试点。之后,市场反应迅速,次日股票市场就演绎出一波强劲的“土改股”上涨行情。但未曾料到,两天后,土地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发布“辟谣”称,相关文件在调整完善中。

  这项改革的地方试点,十余年前其实已启动。此方案设计多年,国土部几易其稿,难获共识,进展不如预期。而“城市化”的号角声声召唤,由于没有上位法支持、缺乏配套改革,酝酿了十余年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仍然徘徊在十字路口。

  最糟糕的“开学第一课”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周刊》 9月16日

  在中国内地,几乎每个孩子都知道“小升初”的复杂性,拼爹的知道权力和金钱的滋味,拼孩子的也会想象权力和金钱的滋味。公开的原则全然不被遵守,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潜规则。“小升初”的过程培养了世故的中国人,而不是规则清晰的现代人。这实在是最糟糕的“开学第一课”。

  如果这个国家有能力让“小升初”回到法律规定的就近、免试原则,也就有能力让整个国家进入真正的现代之路。

  慈善微革命:春天还是冬天?

  《瞭望东方周刊》 9月16日

  受“郭美美”等系列丑闻冲击,中国慈善于 2011 年触底,在全民大讨论大反思之后的 2012 年,未能上升,全国捐赠总额依然下降, 2013 年,仍在底部徘徊。

  在日益减少的捐款总额之下,一场慈善微革命正在发生:伴随全民共识的达成,平民公益崛起,人们从抱怨转向行动,从宏大叙事转向小叙事,社会组织渐次发育。

  这到底是一个春天,还是一个冬天?或许正如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我们也生活在一个遭受着无比困扰的时代。”

  2300万揭开的院士评选黑洞

  《新民周刊》 9月18日

  本是审贪官,却让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科学院“躺着中枪”——近日,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在法庭上供述,他将受贿的2300万元巨款用于“贿选”院士。

  长久以来,中科院院士的评选一直备受争议。从丘成桐抨击中国院士制度到袁隆平几次三番被拒之院士门外,再到“烟草专家”入选院士。坊间不断惊爆评选院士存在的内幕甚至黑幕。

  无论是效仿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学会会员制度,还是打破院士终身制,不管是否在理,都反衬出中国的院士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掘金大数据:

  当上网的“足迹”变成生意

  《中国经济周刊》 9月23日

  无论是否出于你的意愿,数据正在每天为你做着人生笔记:你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你在网络上的每一个“足迹”都会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并存储下来,而借助于这些数据,就可以拼出一个比你自己更了解的“你”。

  这样由一个个数据描绘出的“你”, 正开始变为真金白银的生意。它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第三次浪潮的主角,将改变人类的思考模式、生活习惯和商业法则,被认为将引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

责编:张静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