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3日 08:42
来源:东方今报
公交车堪称被扫荡过的百货店,这里有粘在车座上的口香糖、塞在车缝里的鸡骨头、乱扔的饮料瓶、挂在扶手上的袋装豆浆等等。统计数字触目惊心,仅是口香糖,郑州快速公交的480多台车一天就能清理出近万块,平均一台车20多块。这很影响我们的乘车环境,许多人呼吁大家改变“中国式扔垃圾”的陋习。(详细报道见A07版)
应当说,乱扔垃圾如同闯红灯过马路等陋习一样,均被冠之以“中国式”并不客观,国外难道没有吗?但不可否认,不少地方,大到广场小到公交车,但凡公共场合,垃圾遍地的现象都很严重。因此,给乱扔垃圾贴上“中国式”的标签,有助于引起国人对此陋习的重视和思考。
乱扔垃圾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总结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随大流”,别人能扔垃圾,我扔一点儿也没什么大不了;二是鸵鸟心态,反正大家也不认识我,扔完一走了之,谁也不知道;三是只要不被发现就行,扔在车缝等角落里;四是真的没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但这应该是极个别的。我相信,如果换个场合,绝大多数乱扔垃圾者会展示出其讲文明、有素质的另一面。
不管什么原因,“中国式扔垃圾”仍能体现出我们的国民素养还不高。一提“素养”这个形而上的名词,往往都让人感到束手无策,因为提升公民素养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该怎么办?
有人建议立法治理,以罚治“乱”。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并非不可行。20多年前,扬州对街道乱扔垃圾进行处罚也起到了明显效果。问题在于,即使立法,也很难避免像对公共场合吸烟进行罚款一样——法律难以落地的尴尬。不解决谁来罚款、如何大面积监督的问题,就难有实效。
有人建议加强倡导,以德服人。这些年来,政府不是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文明公约”、“行为规范”、“乘坐规则”之类并不罕见。说实在话,它们的作用只限于“做了什么”的自我安慰,实际效果很是有限。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公交车上吸烟几乎绝迹,在城乡公交上也是如此。这不是罚出来的成绩,而是在二手烟危害被广为接受、烟味难忍之下,吸烟者成为众矢之的,陷入了人皆抵制的汪洋大海中。
因此,要改变“中国式扔垃圾”的陋习,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这也是本报刊发“城市细节”这一系列报道的初衷;应该制作更加富有感染力、指向性更明确的公益广告,在公交车上密集播放,让道德约束具体化;不妨在法律和单纯提倡之间找到一条新路子,比如请一些热心公益人士进行现场说服,等等。
当然,最根本的是,政府应当在从小培养公民素质方面下更大工夫,改变公德教育方式,把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看得和考试成绩一样重要,让每一名小公民把德育课的知识内化为一生的行为规范。
现实应对和长远策略一样都不可缺,唯如此,才能让“中国式扔垃圾”慢慢消失。东方今报评论员 路治欧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