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1日 08:59
来源:东方今报
□东方今报评论员 徐战方
这几天,包括东方今报在内的不少媒体都在做非典十年的专题,有自媒体在网上晒出的非典时期照片引发网友唏嘘不已,也有专家警醒世人遇事隐瞒的惯性仍然存在。非典劫难十年之后,反思“非典”显示了我们这个社会正在日益成熟的心智,以及公众对于吸取经验教训提升生命质量的理性思考。
非典十年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另一紧迫事件的历史切片,那就是自去年冬季以来驱之不散的雾霾。雾霾虽不似非典病毒一样迅捷可怕,但其对人身体之危害,对人情绪之影响,大有令人“谈霾色变”之势。对于省会郑州来说,2013年头两个月只有3个“好天”,对于同样受困于雾霾的北京来说,好不容易盼来了一场大风,却是一场土黄的尘沙。
雾霾驱之不散,反而愈演愈烈,为之奈何?在一面面口罩的背后,是一遍遍的反问,我们难道只有“等风”一条路可走吗?毫无疑问,煤烟、油气以及工地的扬尘,可以说每一个制造雾霾的元凶都已经深入经济与生活的血液里,要想彻底驱散雾霾,必须从深层次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十年前对待非典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政府充分发挥资源调动能力
迎战雾霾虽不像突击非典,但充分发挥政府调动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即施即效。比如,在治理汽车尾气方面,政府可否建立实施“公车限行”制度;在预防城市沙尘等方面,政府能否建立“定时洒水、裸土覆盖”等机制规范拆迁;在产业审批项目方面,能否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票否决。在优化能源发展环境方面,短期来看,政府部门能否敦促油品升级、鼓励民资进入,长期来看,政府能否在根本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这些都考验着政府在发挥资源调动能力方面的态度和力度。
二:建立充分透明信息发布机制
非典留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面对问题首先要做到开诚布公。在对待雾霾方面,虽然说排在首要位置的是节能减排,然而,充分透明的PM2.5检测发布机制,反映着政府部门对于改善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公众对待雾霾的态度。日前,PM2.5中文名有可能被认定为“细微颗粒物”,此前有关它的征名活动还曾遭网友吐槽。比PM2.5叫什么更让人挂念的是数据能否准确透明。真实、准确、权威的PM2.5数据满足的不仅仅是公众的知情权,更是政府责任的体现,政府应该像预报天气一样公布PM2.5数据。
三、鼓励人人可参与的民间公益
行动胜于言说,参与就是力量。在自媒体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人人都是评论家,更应该履行公民责任付出行动。比如,我们能否多选择公共出行方式,少放或者不放烟花爆竹;民间环保公益组织能否低门槛得到合法身份,最大程度发挥公众参与的热量;法律体系能否吸纳公益诉讼经验并鼓励其在环境污染领域的实践,等等。人人行动、人人参与的民间公益是战胜雾霾最宝贵的资源。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生态文明,不能停留于口头号召。驱之不散的雾霾是事关人人的污染难题,也是一道严肃的政治考题,更是深化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彻底摆脱雾霾,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必须拿出治理非典的态度与力度对待雾霾,唯此,清澈的蓝天与新鲜的空气,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我们的歌声里,我们的梦里。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