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郝时远: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利益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历来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核心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既基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以降“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互动史、中国“大一统”王朝维护一统而又尊重差异的思想史,又立足于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的“家规”、和衷共济的“家教”、和谐发展的“家风”,展示了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新境界。  

  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利益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许多深刻论述,使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理论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们常说,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有“两把钥匙”,一把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差异,一把是物质层面的缩小差距。精神层面的尊重差异,开启的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物质层面的缩小差距,开启的是经济生活的共享,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的物质田园。这两把钥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缩小东西部、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方面,形成了以西部大开发为代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对口支援机制,集中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这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富裕地区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而谋求独立建国的乱象形成鲜明对照。说到底,是这些国家没有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未能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实现尊重差异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我们所强调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前提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广泛深入开展全社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是通过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交往、和衷共济的交流、和谐发展的交融;目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里强调的共同体意识所彰显的“共同”,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聚焦于中华文化认同这一深层次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出优势。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构成中华文化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也不能少”的要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也不能少”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认同本民族文化与认同中华文化并育而不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这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界。它所昭示的新时代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多元”指向,是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共享共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体”境界,是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的认知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是对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同样“一个也不能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