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卖字画3年搭进30万 "哪能回回上当?"
王老太太(化名)3年前从一家经营收藏品的公司购买了几幅当代画家的国画。此后,不断有公司主动给她打电话,说可以帮她卖画,估价从上百万一直到上千万。可3年过去了,字画一幅没卖出去不说,钱倒是没少花。这不,王老太太又没禁住忽悠,四处借钱又在一家公司花了二十余万。女儿王女士(化名)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无奈:“如果有可能,我真希望给老太太做个无民事行为能力认定,以后她签署的一切协议都不作数。”而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像王老太太这样的老人真不止一两个。
读者来电?
|
卖字画 是不是个骗局?
王女士的母亲已经74岁了,平时自己一个人住,是那种耳根儿比较软的老人,乱七八糟的保健品也买过不少。
据王女士讲,2014年前后,她母亲禁不住别人忽悠,从一家经营收藏品的公司购买了一些当代画家的国画,为此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后来那家公司便没了踪影。
2015年夏天,有自称是拍卖公司的人主动给母亲打电话,声称能帮她卖藏品,并给她的6件国画估价186万。为了卖画,她母亲跟这家公司签了4份委托协议,先后给了对方7.5万元。王女士知道后,将这家公司告到法院,后经法院调解挽回了4万元的损失。
事情没过多久,又有一家文化用品公司主动跟她母亲联系,也说能帮她卖画。“等我母亲去了之后,对方却说要先消费,成为会员才能帮她卖出画。”就在王老太太花了2.8万从该公司购买了一幅字后,对方还在继续让她交钱,被王女士及时发现,拦住了。
由于这一次老太太表面上属于买字画,王女士想了想,没法儿追究,也就忍了。后来得知这家公司解散了。
凡事不过三。王女士对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让她不要再轻信他人忽悠,王老太太也答应了。
今年8月底,又有一家文化公司的业务员主动给王老太太打电话,说能帮她把字画出手,约她去公司谈。王老太太又去了。据王老太太讲,对方把她带去的国画证书拍照登记,说这些画每平尺价值万元,她这些画总值能达到1000万。
王老太太口述,该公司一个叫张某的业务员和一个叫赵某的负责人总是一再跟她保证“事情很快就会办成”,并以购买人在美国,必须办免税卡和激活卡为由,一再让她交钱。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王老太太瞒着女儿,不仅取光了自己刚刚到账的退休金,还四处借钱,前后四次共交给对方二十余万。每一次,王老太太都在该公司提供的协议上签字,然后该公司交给她一幅字画。
电话采访?
涉事公司声称不清楚
就在这家公司继续让王老太太交钱时,王女士知道了这件事,切断了母亲所有的借钱渠道。她询问母亲后发现,母亲手里既没有协议,也没有收据。“我问我母亲,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签的是什么内容,她签完字对方就将协议拿走了,根本不给她。她跟我说,她拿回来的那些字画是因为她交钱公司给的抵押品。”
后来,王女士带着母亲到这家公司交涉,直到王女士报警后,才拿到了全部4张协议的复印件。
从王女士向记者提供的协议复印件来看,这是一家文化公司。协议名为“购买协议”,当中有“本人承认是自愿购买,购买作品属于个人收藏投资,用于后期收藏升值。销售代表不存在强迫、逼迫、诱导等不当行为”的条款。王老太太在协议上签了字,还按了很多手印。
“看到协议复印件我们才知道,对方让她签的是买画协议,我母亲这才觉得自己受骗了。她说对方没让她看内容,只让她签字,她还一心以为对方是要帮她卖画。我母亲真的以为她的画很值钱。”说这话时,王女士语气中透着无奈。
记者按照王女士提供的之前曾与王女士交涉过的该公司负责人赵某的手机号拨打过去。就在记者核实接电话的是否为赵某本人时,对方犹豫了一下,问记者“找他干吗,他本人现在不在”。接电话的男子自称姓刘,说是该公司的“业务”,还说赵总有两部手机。记者表明身份和采访目的后,该男子说跟领导问一下,再跟记者联系。
之后记者按照对方的要求将想要采访的内容发短信过去,表明想要跟赵总或公司其他负责人核实关于王老太太在该公司花费20万的事情经过,但对方只回了一行字“对于你说的这些我不清楚”。
记者探访?
老人心态“我哪能回回上当?”
这家公司位于朝阳区住邦2000商务中心的一个写字楼内。记者日前到这家公司门口探访,发现出入的都是一些老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记者眼见有两个老太太分别拿着像是装着字画的长盒子被该公司的工作人员送出门。
记者与其中一位66岁的张阿姨攀谈被告知,她手里也有几幅字画,对方估价300万,说能帮着卖。“我刚刚交了5000元,手里这幅字是他们送的。”而据张阿姨说,对方同样没有让她把协议带走。
张阿姨说,她手里的字画是以前从一家类似的收藏品公司购买的,这两年陆续有公司给她打电话说要帮她卖画,她前前后后也花了不少钱。“那您的画都卖出去了吗?”“没有啊。别的公司有的给合同了,也是骗钱。”“那您干吗还给他们送钱?”“我这不是惦记(把画)卖出去吗?我就觉得我都花这么多钱了,不出手有点不甘心似的。”
“我问他(该公司业务员)了,你们以后不会三番五次要钱了吧,我的钱都是这么被骗出去的。他说,不会的阿姨,放心吧。”张阿姨说,之前也有公司坑够了钱,跑了。“那您还信他们?”记者问。“我就这么想的,我上当了三回四回,我第五回就不会上当了吧。我哪能回回上当啊?” 张阿姨说。
律师答疑?
证据缺乏 维权很难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北京广衡律师事务所主任赵三平律师,想请他给支些招。听完王女士母亲的故事,赵三平说,感觉像是一个“连环套”,“至少这些公司之间存在客户资源共享的情况。”
像王老太太这样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好多次,赵三平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他告诉记者,现在以有升值价值的纪念币、字画骗老人投资理财的事情很多,一些老人缺乏基本的判断力,他也处理过很多类似的求助。大多数情况下,因为老人手中缺乏有力的证据,无论是想向警方报案还是向法院起诉,都会遇到非常大的障碍。
像王女士这样现在只拿到了协议的复印件,如果对方不认可,是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即便王女士拿到了协议原件,由于内容是“购买协议”,从内容上也没法追究。
“实践中,这种情况就是很难办,报案警方也不会受理。”赵三平也感慨,对于这样的老人确实没有好办法,只能是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
母亲一次一次被忽悠花钱,王女士深感无奈,甚至有些焦虑。前一阵,她带着母亲去了趟琉璃厂。虽然依照这行的规矩,人家不给母亲的画作价,但在她的央求下,一位老板还是给她母亲提了提醒儿。“这回她好像明白点了,但谁知道过一阵别人再一忽悠,她是不是又犯糊涂。”
“钱我也不指望能要回来,我现在就想着怎么把我母亲借的钱还上。你说,对这些人难道就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他们就跟苍蝇一样鬃着这些老人。我就是想给老人们提个醒,让他们别再上当了。”
本报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