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映象网首页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

2013-09-30 17:08:00 来源:新华网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朱世谷的两个孙子朱聪(右)和朱智坐在老房子里看电视,由于地处偏远,加上其他家庭搬离,孩子们的娱乐生活只剩下看电视等不多的几个项目(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朱世谷站在垦民老宿舍前(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朱世谷(中)与两个孙子在老房子里合影留念(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吕迅 摄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一名老垦民家属在老房子里看电视,家门外的墙体斑驳破旧(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简陋的厨房里,朱世谷准备生火做饭(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这是华林山垦殖场新建居民楼,十月份朱世谷一家就将搬进这里,开始新的生活(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朱世谷坐在破旧不堪的楼道里乘凉(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垦民老宿舍,一只小狗趴在楼道中,大部分垦民搬离后,这里变得空空荡荡(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 农场棚户区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忆,迎来的是幸福厨房里,朱世谷(右)和孙子朱聪一起生火煮饭(8月29日摄)。江西高安市华林垦殖场建华分场坐落在偏远山区里。在破旧的老宿舍里,上世纪80年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超过1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场职工进城务工,如今这里只剩下最后三户人家,63岁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种了10亩田,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儿子长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渐渐增加了,却仍然只能守着破旧的老筒子楼过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来的小学和医疗所都被撤掉,两个孙子上学的学校距离家里有30多公里远,他们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边。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万元积蓄,政府补贴1.5万,购买了垦殖场主场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万的价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夏天。老筒子楼、斑驳的老墙、墙上的草帽和工具、养在水池里的鱼,这些都将成为过去的回忆。老朱说,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等搬进了新家,要多吃点好的,多锻炼身体,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朱说:“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过过城里人的生活。” 从2011年“棚改”开始,华林农场下属5个分场近千名职工开始陆续搬进新居,垦民变身居民,垦区变身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农场计划在职工搬离后腾出的区域开发旅游资源,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新华社记者 吕迅 摄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0条)

      发表评论

      映象网>> 图片故事频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新闻|财经|娱乐|女性

      教育|旅游|图库|社区

      帮助 - 广告 - 友链

      导航 - 收藏 - 顶部

      映象网手机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