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4 07:24:00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商丘市义工联会长李东亮到敬老院看望老人
面对呼啸而至的火车,舍身救出遇险儿童的李学生;因为一条陌生短信,往返300多公里,为江苏徐州一名危重病人送药的姜德强;上演“生死时速”将一对遭遇车祸的母子及时送到医院,不留姓名的法官张晓华……
近年来,“商丘好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一个个“小爱”之举,汇聚成一个庞大的“商丘好人”群体。
2010年以来,商丘涌现典型性代表好人8900多人、其中1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人分别获全国、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分别获得2013年度“中国最佳公益精神奖”和“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称号。为什么这片豫东古城的土壤能成为好人层出不穷的沃土?
孙成乐夫妇
敬老院长大的他们
义务照顾孤儿、老人40年
商丘虞城县贾寨镇的孙成乐和妻子,都是在敬老院里长大的孤儿。
20世纪70年代,敬老院面临解散。
老人们边哭边劝两个年轻人:“孩子,别惦记我们啦,你们趁年轻就出去闯荡吧,活一天算一天。”
孙成乐夫妇望着这些老人,“扑通”跪下了:“俺俩是在敬老院长大的,说什么也不能丢掉这个家,丢掉你们这些长辈和孩子,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俺俩都要把这个家支撑起来……”
为了维持敬老院生计,夫妻二人起早贪黑,用6年时间开垦30余亩黄河故道荒地,40多年间义务赡养和养育了85名老人和孤儿。
“从小就听老人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我们做的只是应尽的孝道。”孙成乐老人说。
探因
传承千百年的厚重文化
融入了商丘人的生活之中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刘道兴说:“孙成乐夫妇身上体现的就是商丘人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精髓。”
商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斌说,商丘是上古时期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也是商人、商品、商业发源地。商汤在此建都,从此商丘也被誉为“华商之都”。自古以来,人们就恪守智、勇、仁、强的商业精神。这里是庄子、墨子故里,圣人先贤们“厚德载物”、“忠勇仁义”、“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精髓,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商丘人的生活之中,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则。
法官张晓华
为送受伤母子就医 他甚至违章驾驶
2013年12月3日上午8点,商丘中院法官张晓华到睢阳区委办事,路上看到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在路边大声哭喊。当时,孩子浑身是血。
张晓华询问得知这母子俩遭遇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他二话没说便载着受伤母子,飞驰着赶往医院。为了赢得更多时间,他多次违章行驶,甚至闯红灯。到达医院后,他留下2000元钱,便默默离开。
“虽然知道违章行驶不对,但为孩子的抢救多争取一些时间,吃罚单也心甘。”张晓华事后说,像他这样的商丘人非常多,谁遇到这事都会伸把手,不算个啥事。
2013年12月13日,《河南商报》以“开大众CC的纯爷们,好样的”为题报道此事后,当月16日,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很快作出批示:张晓华同志,作为一个商丘人,壮大了“商丘好人”群体;作为一位政法干警,践行了执法为民理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诠释了心系群众情怀。向张晓华学习,弘扬文明新风,奉献人民群众,争当时代标兵。
探因
党委政府的倡导与鼓励 使“商丘好人”竞相涌现
如果说,淳朴的民风和先贤的教诲奠定了“商丘好人”的基石,那么政府的倡导、引导和鼓励则成了“商丘好人”的沃土。
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贾瑞琴说,每次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出现后,商丘市有关领导都会作出批示,引导人们学好人、当好人、做好事儿,积小善成大爱,从而形成了一个善待好人、传播好人的良好风尚,“商丘好人”也呈现出竞相涌现的现象。
义工李东亮
生命的倒计时里 他用做公益将爱心传递
2000年,在广州某高校读大二的李东亮被确诊为尿毒症,医生诊断后认为他最多只能存活5年。
但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广州第二人民医院为他提供了肾源、减免了手术费差额。
为了回馈社会,在生命的倒计时里将爱心不断传递,他在网上发帖号召成立义工小组,吸引了50多名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加入。
2006年,他注册成立了河南省首家义工组织——商丘市义工联。
因为他能“忽悠”有经济能力的人参与爱心事业,义工朋友给他起绰号叫“忽悠哥”。
如今,商丘市义工联已经有4000多名注册义工,建立了22个工作站、11个帮扶站,累计募集善款200多万元,参与公益活动总人数达20多万人次。
探因
正能量的影响与传递 是“商丘好人”的催化剂
有了基石和沃土,乐于当好人的正能量、互相影响、爱心传递的氛围就是“商丘好人”的催化剂。
商丘市义工联的发起者“忽悠哥”李东亮,就是对爱心传递最好的诠释。
“出现一个‘好人’容易,重要的是如何将正能量传递。身边的榜样是最具有感染力的。”商丘的这种爆炸式的正能量传递现象引发了商文化研究学者尚起兴的注意,他认为,见贤思齐、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明辨是非的社会风气,使“好人为人人,人人做好人”,在商丘蔚然成风。(记者 郭丁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