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5 08:26:00 来源:现代金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2000多户的天封社区,有18个“啃老”大学毕业生
社区启动“告别啃老”公益项目,帮他们走向社会
昨天,海曙区民政部门举行了一场社会组织交流会,多个社区在会上分享一些成功的公益项目案例。交流时,江厦街道天封社区分享的“告别啃老”公益项目提到的数据,引人深思。天封社区党委书记李缇虹说,天封社区仅2000多户居民,竟然有18位“啃老”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不找工作就在家呆着,没有经济收入,依靠父母存活。短的在家呆了半年多,长的在家呆了3年多。这些孩子中有大部分可以通过社区引导和帮助,走出家门,走到社会上工作的。这也是他们这个公益项目还要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 案例 ]
本科毕业后天天打游戏
靠母亲做清洁工养着
26岁的小K本科毕业已经有两年了,是家里的独子。父亲因病退每月拿着不到2000元的微薄工资。母亲也已经退休,平时靠接些清洁工的活,来维持全家的生活开销。可家庭的拮据并没有成为小K工作的动力。大学毕业后,小K就一直待业在家。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每天睡到日晒三竿才起床,然后就是雷打不动地坐到电脑前玩游戏到下半夜。
有一次,社工看到他母亲啃着饭团去上班觉得非常心酸。在与小K聊天中,社工讲到了这个事,没想到小K的回答却让社工非常不可思议。小K说:“他们已经养了我这么多年,我也不会吃他们多少东西,就在家上上网,消耗非常少。”他一直觉得,父母还是有能力养着他。
李缇虹说,小K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家里生活的现状和母亲的担忧。后来,通过小K同学的引导,先让他慢慢走出家门,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在社区的帮助下,介绍小K到荣安集团的一个工地做文员。“我们希望他通过这份工作,体会到工作的辛苦,赚钱不容易。”李缇虹告诉记者,后来社区又安排到他到四明大药房做营业员。就这样,小K慢慢有了工作的意愿。现在,小K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发挥他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出售游戏装备,每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
漂亮女孩有硬“杠杠”
月薪低于3000元不干
24岁的小M大专学历,人长得漂亮阳光。不过,从去年夏天毕业到今年10月份之前,她还没有工作过。小M想找一个固定的工作,但是有个硬指标——月薪要3000元以上。她说:“我同学有在酒店当服务员,自己很想去,可我妈不愿让我去,说怕不安全。”所以,这么长时间,小M在家无所事事。
其实,小M家里的生活条件很普通,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但因为觉得女儿漂亮,怕她找不好的工作吃亏了,所以她母亲总喜欢把她捂在家里。她妈妈总说,女儿在家从小没有吃过苦,也不能让她在外面受苦受累。“我还是有能力养活女儿的。”她妈妈一直在强调这一点。她最大的希望,就是找一个条件好的女婿。
李缇虹说,在这个案例的干预过程中,自己花了很多心思做父母的工作,希望父母放手让孩子走出家门,走上社会。“我还曾经介绍小M到麦当劳餐厅实习,孩子很乐意,但她的父母强烈反对。”后来,小M的父亲出马,帮孩子联系上了一份行政文员的工作,每月工资2800元。这既接近小M对待遇的期望值,也符合父母对孩子工作的要求。这才结束小M的“啃老”生涯。
[ 数据 ]
2000多户的社区,有18个“啃老”大学毕业生
李缇虹说,之所以做这个公益项目,源于三年前无意中的一个发现:社区里一个中专生毕业后在家呆了10年,没有出去工作。他们家里生活条件其实很不好,妈妈患有抑郁症,爸爸酗酒。这个孩子也有就业的意愿,但他要做的工作,父母不同意,父母想要他做的工作,他不喜欢。比如,他很想做快递员,但他妈妈认为这个工作不体面。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他在家一呆就是10年。李缇虹说,自己前后做了三年的工作。
有了这样一个个案后,李缇虹去年开始就在社区里做了一次排摸。“结果令人非常惊讶。”李缇虹所在的江厦街道天封社区有2000多户居民,有18名长期失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家无所事事,缺乏与外界联系,没有经济收入,依靠父母存活,是典型的“啃老族”。李缇虹说,他们都是独生子女,男孩和女孩的比例各占一半。他们短的毕业在家已经半年多,长则3年多。
八成人不愿意去工作,在家能呆几天是几天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最早使用于英国,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李缇虹说,在她与这些人的接触中发现,80%的人都是就业的主观意愿不强,他们或选择像鸵鸟一样躲在家里回避就业问题、回避激烈的竞争;或觉得工不工作无所谓,在家能多呆几天是几天。很多大学毕业生是主动待业的,认为“找工作要慢慢来,挑挑看,有合适的就去应聘,没有合适的就再等等”。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发现他们不急于工作,主张慢慢来,也不知道想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让社工惊讶的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也有很多理由,比如工作不好找、怕孩子在外面工作吃苦、吃亏等。有的父母认为家里并不急着让他们找工作,甚至还乐于让子女“啃老”。
在社工的接触中,发现有五六个孩子非常反感和排斥与外界接触,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出现在公共场所。其他的十多位孩子情况好一些。李缇虹说,通过鼓励、干预等方式,应该还可以挽救。
[ 建议 ]
不为工资,让孩子踏入社会才是关键
当记者把天封社区的这个情况说给宁波市人才开发中心主任钱义林听时,他表示这个比例不算小,的确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说,目前其实社会上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都不算少,只要毕业生有就业意愿,应该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在这里,钱义林提醒毕业生和家长,孩子毕业了去上班,不仅仅代表着每个月几千元的工资。这是鼓励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能自食其力,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而毕业生更需要明白的是,工作肯定是要付出,不存在不用付出就能找到收入又高、离家又近的工作。
钱义林说,现在的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后,才能在职场中取胜。“就算家庭有条件一辈子养着孩子,让他啃老,但也不能剥夺孩子出去工作的意愿。”钱义林说,没有工作久而久之就没有成就感,生活的幸福感也越来越低。这样的人时间长了,可能会成为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