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4 07:0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今年,生育新政将在各地渐次推开。浙、赣、皖3省已启动实施,沪、苏等9省市通过备案——
我们怎样迎“二孩”
马年春节刚过,元宵节接踵而来。在家人团圆、亲友相聚的传统节日里,一个话题牵动着众人神经:“单独两孩”放开后,是否再生一个?
今年,生育新政将在各地渐次推开。继浙江、江西、安徽率先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北京、天津、江苏、广西等地也给出时间表。“催生”的鼓点似乎越来越密。“生,还是不生?”“单独”夫妇们拿定主意了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准备好了吗?
■“一个太少,两个正好”
就家庭幸福和家庭发展而言,多项调查均表明,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愿意生二孩”
“我还能赶上生二孩的‘末班车’!”自从今年1月安徽省宣布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春节期间,已有一女的“70后”小张就开始少沾烟酒,“封山育林”。“我是独生子,爱人有姐姐。每逢过年,岳母家都比我家更热闹。”除了有人气,独子教育是更大动因。“一个孩子太孤单。缺少手足之情,儿童会缺少很多心理体验,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小张认为,“给孩子生个兄弟姐妹,对培养健康人格有好处。”
告别兄弟姐妹和叔伯姑婶,独生子女家庭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成长生态,还有传统的养老模式。“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3年前,母亲病逝,父亲成了独居老人。面对空巢老父日益突出的精神赡养、看病陪护等需求,公司白领赵佳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遇上父母重病,才领会什么叫‘独木难撑’。”赵佳痛切地说。父亲最近患上膀胱癌,在北京友谊医院做手术。半夜排队挂专家号、办理住院手续、陪做各种术前检查、照料术后生活起居——身为独生女的她,饱尝没有兄弟姐妹分忧解难的孤苦。“不能让我的今天成为女儿的明天。我考虑再生一个。”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他们缺少亲情、遇到困难无助,伤亡风险难以回避。计划生育40余年来,我国已经累积1.5亿多的独生子女。相关数据表明,每1000个孩子,成长到25岁,大概5%的人会夭折。到55岁前,约12%的人会死亡。而独生子女的意外伤亡,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痛。
“除夕晚上,看到年轻人放鞭炮,我俩的眼泪不约而同地往下淌……”在北京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的新希望家园里,徐阿姨缓缓地说,“儿子走了9年了,当时只有29岁。每到春节,侄子、外甥们要拉我俩去他们家过年。都推辞了,不想触景伤怀。如今,我经常‘现身说法’,告诫他们:‘要么不生,要么生俩!’”
“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指出,就家庭幸福和家庭发展而言,多项调查均表明,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愿意生二孩”。
■财力、精力成“绊脚石”
育儿成本高涨,“生不起”;职场竞争激烈,“不敢生”;生育观念转变,“不愿生”;爸爸们更愿多生一个
“心动”是否“行动”?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性别等人群,选择不同。
“生儿容易,养儿难。”36岁的高斌是北京一家网络媒体的编辑,月收入1万多元。由于没有老人帮忙,妻子产后辞职在家。“养一个孩子都不轻松,何况两个?”符合“单独两孩”条件的他粗略算了一笔账:儿子今年4岁,入托民办幼儿园,每月托儿费花掉他收入的1/4。如果再生一个,去大医院产检和分娩犹如“赶春运”,请位月嫂不下6000元,奶粉、纸尿裤、衣服、玩具,样样都不少花钱,后面还有入托难、择校贵——“育儿成本太高,生不起。”
“添丁不仅是‘添双筷子’,更考验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介绍说,生育选择的制约因素首推养育成本,对成本的认识取决于收入水平。
《2013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受访者,生二孩的意愿非常强烈,达到71.4%。月收入不到2000元者,想生二胎的不足一半。
“职场竞争激烈,不敢生。”上班族顾虑更多的还有时间和精力。北京一家知名保险公司的业务主管陈洁说,多生一个孩子,不仅精力“吃不消”,还会影响就业。“产假4个月,逾期了,职位就给别人。”每天早晨8点半,她要到公司打卡。每个季度,要带领团队完成考核任务,否则会被降级。陈洁叹道:“这种状态,哪有心思再生一个。除非打道回府,做全职妈妈。”
“养儿重在‘质量’。一个孩子养好就够了。”在“80后”梅丽眼里,孩子和事业一个都不能少。有个让自己喜欢投入并收获成长的工作,有宽厚的丈夫和健康快乐的儿子,是她追求的“自由、生活和家庭”。“其实,独生子女并不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孤僻、骄纵。只要教育得当,他们一样出色。”梅丽介绍,近年研究表明,由于父母关注多,独生子女取得的成就相对高。全球近半数的CEO是独生子女或家中长子。
“今天的许多女性,价值取向变了,不愿多生。”原新说,她们不再把全部期望系在孩子和伴侣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发展。
相比之下,男人更愿意多要一个孩子。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调查显示:49.7%的“爸爸”想要第二个孩子,“妈妈”有此愿望的只有43.4%。
此外,婚育年龄推迟、家庭支持系统弱化,也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生育意愿。“还生一个?我们可看不动了。”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刘老师老来得子,又老来得孙。孙子从小由他和老伴带大,儿子媳妇工作忙,不时过来看一看。近些年,随着白发越来越多,身体“零件老化”,老人渐感精力不济。“如果儿子再生一个,我和老伴没力气带了。”
■缓解“养儿贵”“养儿难”
着手前瞻性政策,帮助家庭降低生养成本,营造一个有利于生育与养育儿童的环境
“生或不生”的选择题,折射社会焦虑,也凸显人口发展的时代考题。
“今天,中国的人口发展又走到十字路口。”翟振武表示,如果说当年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增长过快”,今天则面临双重压力:增长压力之外,更添失衡隐患。
翟振武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平均每对夫妻生育孩子数持续下降到目前的1.5—1.6个。同时,伴随“银发社会”的步伐加快,2013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2亿,本世纪30年代将达4亿。20多年的低生育水平加上快速的老龄化,不仅造成人口结构失衡,加剧养老、就医等难题,而且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减,影响国家的竞争力。
“单独两孩”不仅对家庭而言有利于分担养老压力、减少“失独”风险,对国家而言也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延缓老龄化速度、保持劳动力规模。
“生育新政利国利民,但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的配套支持应及时跟进。”最近,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副主任于松与北京几家“接生大户”的妇产科主任相遇,大家都感觉今年孕妇尤其多。“我们医院的医生们现在超负荷运转,不少人颈椎、腰椎病发作,累倒了。”于松判断,“马宝宝热”除了人们深厚的属相情结外,备孕二胎也是一个因素,一些高龄产妇想“抢生”。
“令人担心的不是‘单独两孩’放开后出生人数的短暂反弹,而是若干年后新生儿数量会雪崩式下滑。”原新分析,除了生育率在补偿生育结束后自然回落外,还有育龄女性急剧减少的原因。
国际经验显示,妇女总和生育率一旦跌至1.5的警戒线下,很难回升。为此,昔日私权范畴的家庭问题,如今已被一些国家作为公共领域的问题给予关注和干预。作为欧洲近年来唯一走出生育率低谷的国家,法国的重要经验是,投资儿童早期教育,提高母亲就业率,协调妇女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矛盾。
“人口政策必须放眼未来。”原新强调,我国要提高总和生育率到1.8的适度水平,有关政府部门同样应正视社会焦虑,着手前瞻性政策,帮助家庭降低生养成本,创造一个有利于生育与养育儿童的环境。比如延长产假、增加生育津贴,将义务教育扩大至幼儿教育;完善医保体系,减少个人自费比例;推进保障房建设,打破许多家庭买不起房的困局等。
(记者 李晓宏)
据调查,年龄超过35岁特别是40岁的符合政策的群体,生二胎的意愿最急迫。但超过35岁的孕妇属于高龄孕妇,应注意做好身体评估和产前诊断——
生二胎,别以“过来人”自居(多棱镜)
“单独两孩”政策终于“靴子落地”,对于那些从小孤独长大的一代来说,可谓“喜大普奔”的消息。惊喜之余略思量,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已越过生育红线,迈入35岁的医生“重点关照”孕妇行列。
民间有句俗语:生一个是生,生两个也是生。生二胎看似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况且还有生一胎的经验,怎么着也是“过来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陈奕告诉记者,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生二胎的风险不比生一胎小。高危年龄和自身身体状况隐含各种风险,甚至有部分人群不适合生二胎。
二胎新政公布后的有关调查显示,年龄超过35岁特别是40岁的符合政策的群体,生二胎的意愿最急迫。陈奕说,超过35岁的孕妇被看做是高龄孕妇。年龄越大,卵巢的功能变差,生育能力会下降,影响胎儿的质量。首先,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畸形的几率会增加,尤其是此前有过不明原因流产、胎停育病史的孕妇,更加要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虽然产检当中会做B超进行筛查,但是一些染色体异常的病症B超查不出来,比如先天愚型儿;其次,孕期容易发生流产,同时容易并发一些疾病,比如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等。由于高龄孕妇精力、体力均不及年轻孕妇,生产时更容易发生难产,剖宫产几率也会增加;三是高龄孕妇在妊娠期、产后容易精神焦虑,甚至患上抑郁症。
“有部分人群最好不要生二胎,比如自身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疾病,以及慢性免疫性疾病等,这部分人群怀孕会加重病情,带来母婴的风险。”陈奕说,剖宫产的第一胎,两年内也不建议怀孕,容易发生子宫破裂。
她解释,剖宫产后子宫留下了疤痕,若再次妊娠,通俗地说就是如果疤痕愈合不良,妊娠中晚期随着胎儿的增大,有可能会“撑破”子宫,即子宫破裂,如果胚胎刚好着床在瘢痕上,则更加危险,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剖宫产的产妇在第二次生育时,如果上次剖宫产的原因还是存在,或子宫下段过薄,仍需要进行剖宫产,术后的恢复也相对受影响。
陈奕认为,对于高龄生二胎的孕妇而言,做好评估和产前诊断尤为重要。第一步,孕前可以做全身查体,如果知道自己有慢性疾病,应该到内科就诊,请医生评估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怀孕,也建议想要生二胎的女方到妇产医院的优生门诊咨询。第二步,在医院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如羊水穿刺等,自身的详尽病史,生一胎时的病历等,应该都备好。
“还要尽量多学一些孕产期的保健知识,关注孕期身体变化,咨询医生,多听医生的建议。”陈奕说。
当下医患关系紧张,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医生,但是有问题仍要尽量咨询医生。尽管大医院医生每天面对几十号人,但对产检中的一些重点问题仍会进行关注,给予指导。
在北京妇产医院病房楼13层,记者看到了该医院新开设的模拟产房,供准妈妈了解和体验分娩过程。十几名待产检的孕妇在听护士讲解孕晚期和产程注意事项,并播放了生产全程的录像。“多了解知识,对我这种高龄产妇来说确实有用,减少了我对生产的恐惧。”一位孕妇告诉记者。
对于社会上一些人想二胎追生男宝、女宝的现象,陈奕说,正像我们主张在合适年龄生育一样,生男生女都是自然的过程,不应该被干预。至于要不要做试管婴儿,她认为要看有没有适应症,而且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只有30%-40%。(记者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