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学霸“乖乖女”连抽三次才知是冰毒
戒毒所组织戒毒人员参与瑜伽活动
近年来,女性涉毒案件比例不断增加,母亲、女儿、妻子,原本应该温情而感性的社会角色,为何会在毒品面前全部丧失“扮演”的兴趣?昨日,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前,大河报记者走进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戒毒人员面对面。
对话听3名女性戒毒背后的故事
故事1 曾考年级第一“乖乖女”,抽第三次才知是冰毒
记者对面坐着的,是17岁的高二学生小芳,她面容稚嫩,没有丝毫桀骜不驯,她说初中时曾是年级第一名。
这样一个乖乖女,怎么会跟毒品联系上?第一口毒品是在什么环境下接触的?
小芳说,上了高中以后,她成绩有所下滑,学会抽烟,“班上很多人都抽”。高二开始跟社会上的朋友出去玩。一次偶然,她了解到自己是被领养的,深受打击。
“去KTV唱歌,几个朋友拿出矿泉水瓶和吸管,说是印度流行的水烟,可以消除烦恼。”小芳尝了,直到第三次抽完,才有朋友跟她说,冰毒的别名就是水烟。但小芳依然没有当回事。在她意识里,只有海洛因、鸦片才是毒品。直到2015年11月13日,她吸毒后被公安局带走,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我想继续上学,参加高考,我高一就想好了,报厦门大学中文系。”经过半年规律戒毒,如今的小芳几乎完全看不出任何毒品的影响。对于是不是领养的事情,她表示早就不在意了。
故事2 被生父酒后侵犯,原本想戒毒的她“破罐破摔”
21岁的酒吧招待员桑桑,短发,十分干练。准确地说,这个身份前面应该加一个“原”字,进入强戒所,她的身份就只能是“斗士”,跟自己的心瘾战斗的人。
“第一次就注射了海洛因,差点死掉。”桑桑是8年的“瘾君子”,13岁那年被妈妈打了,就跑出家跟社会上的朋友混,为了解除烦恼,她尝试了毒品。之后就辍学在酒吧打工,辗转几年后想要戒掉毒瘾,回到老家。可是,第9天,躺在床上的她遭到了喝醉酒的父亲的侵犯,再度跑出来,复吸。
桑桑说,刚进来戒毒,满脑子想的就是赶紧“熬两年”,出去以后要“报复”,报复所有伤害过她的人。如今,她懂得了真正的报复不是伤害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而是要过得比他们都好。
故事3 这个“圈子”很奇怪,彼此猜忌却离不开彼此
“一两天不吸就失魂落魄,吸完就整夜睡不着,根本没有精力去想工作。”34岁的小满学历高,工作好,家庭条件优越。她原本过得很幸福,2010年在朋友家凑热闹染上了冰毒,从此与冰毒为伴,同学、朋友、家人,统统不再来往。“毒品会让人严重自卑,自我封闭。”
那几年,她只跟“圈子里”的人来往,但这个“圈子”很奇怪,彼此不信任,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却离不开,或许只是为了获取毒品方便。随后,丈夫与她离婚,父母对其放弃,原本用来买房子的钱也全部被挥霍一空。“几年下来加起来上百万了,直到2015年年底被强制带到戒毒所。”
数据该戒毒所已收容矫治1.8万余人
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干警告诉记者,每一个吸毒者的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有一家三口都失去自由的,有长达20多年摆脱不了毒瘾的妈妈,但很多时候,苦闷只是一种借口,发泄情绪的方式成百上千,毒品是最不可取的一种。戒毒所组织手语操、广场舞、瑜伽等各种活动,让戒毒人员参与,教她们重新学习如何生活。“不要找借口、找理由,埋怨社会、埋怨命运,管好自己的心,坚决远离毒品才是唯一出路。”
据介绍,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2014年4月正式更名,截至目前,累计收容矫治各类人员达18000余人。(记者 段伟朵/文 李康/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