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买房时到底买的是什么 社会资源还是户口地位?

农村人口可以在城市买房,城里人去农村买房,行不行呢?我们在买房子的时候,究竟是买的什么?

  今年早些时候,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一张图片,大概说的是:“本人出售西藏某地的土坯房一间,22平方米,售价215万,不议价,不接受贷款,一次付清!中介勿扰!我们是高考学区房!280分可以上北大!”

  农村人口可以在城市买房,城里人去农村买房,行不行呢?我们在买房子的时候,究竟是买的什么?

  为什么不能去乡下买房 

  “我确实喜欢农村的环境。不少农村的风景还可以,有山有水,不知道能不能买村民的房子改建一下以后养老住?”有的城里人还真的把去农村买房当成一种置业的选项来考虑,甚至已经有市民付诸行动,分享了购买农民房屋改装后居住的案例,有的案例甚至还上了专门的建筑杂志。

  实际上,该想法首先就被有关的法律所禁止。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通知》中明确规定:农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住宅,有关部门不得违法为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第十三条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可见,国家明文禁止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出售房屋。

  2014年,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表示,农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基础,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决不允许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建房的所谓“逆城镇化”行为。姜大明说,城里人关心能否到农村买块宅基地盖房子、建别墅,必须明确,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建房属于“逆城镇化”行为,是坚决不能允许的。

  我们买房子,除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之外,必然还想通过房子达到其他利益的诉求。而房价,也不单纯是一栋楼房建筑的本身成本。那么,我们买房子,到底买到的是什么?

  买的是社会财富分配 

  在如今的相亲会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已经有很多人拿房产证去相亲了。现如今,学历、知识乃至存款都不再是社会阶层的通行证,房子才是身份最鲜明的标志。有了房子,你就有老婆,有诗意的生活和远方。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房子,能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中来。

  对于普通人而言,买房是参加社会财富分配的少数可用手段之一,买房既可以分到城市建设花费的巨资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使用到杠杆,拥有财富使用权。

  事实上,在城市中,工资收入只是财富分配中相对直接的一种方式。在城市里,财富分配以很多种形式完成。有人认为房价完全是被炒作上去的,也就是说房屋价值的上升完全是供需导致的,事实上并非如此,房价中很多部分是城市实实在在的投资分配。

  比如政府花费几百亿修建了一条地铁,那么地铁沿线的房屋每套都间接分得了这笔投资中的几十万;政府花费几十亿修建一座公园,周边房屋也都分到了这些钱里的一部分;有学位的房子,实际上是分得了政府对该学校投资的一部分。

  还有,银行里的钱,实际上是大众的存款。买房的按揭贷款,就是用别人的钱来赚取财富。事实上这也是财富分配的一部分,用财富的使用权带来新的财富。

  我们都觉得政府工作报告很不好看,党报索然无味,可是却有很多人喜欢看,因为他们觉得从那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钱”来,其核心就在于如何了解到相关信息,参加财富分配。

  买的是孩子教育资源 

  纵观全国,如果说有什么能够牵动所有家长的心的话,恐怕只有两个——房子与教育。这两件大事,可谓中国父母最舍得花钱的两件事,当这两件事的结合体学区房出现的时候,愿意付出天价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其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源于房产税等不动产税收,因此,政府就会有意识地将教育资源投入得更为平均,从而带动区域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而教育水平的提升则会直接带来相应辖区房地产价格的提升,从而政府可以从房地产上收到更多的税收,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教育资源资本化循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教育一直被作为一种公共品或半公共品来看待,但是教育却是一种最为特殊的半公共品,它既没有公共品的非竞争性特征,也难以具备公共品的非排他性特征。由于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被集中在少数城市与区域内,而中小学入学又是采取就近入学划分学区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依托教育资源的学区房就应运而生了。

  由于学区房的存在,不少家庭的购房行为发生了扭曲,由关注房子地段、质量、配套设施、居住环境等多重因素,转变为只关心与房子所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很多父母购置学区房都会选择环境最差、面积最小、最不适宜居住的房子,因为这些房子价格相对较低,并且容易转手,等孩子长大不需要学区房之后,还可以加价卖给下一轮适龄儿童的家长。

  其实从本质来说,中国各个城市的房价差距,也是因为教育、工作机会、医疗等资源的聚集程度不同而造成的。而租房,则无法获得学位等资源。

  买的是户口和社会地位 

  中国各种资源稀缺,于是很多时候就要设置一些条件来进行分配,户口之外,房子成了被用得很多的分配标准。

  “购房落户”政策已经为许多一线城市所采用,例如天津、杭州、厦门等地都实行了“购房落户”政策。以杭州为例,2008年10月出台的“购房落户”政策有效拉动了当地住房市场消费。据媒体报道,杭州10月份成交最好的楼盘“东方郡”,购房者中外地人比例从三成上升到了五成。

  在目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为拉动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全国不少城市对“购房落户”政策情有独钟。但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对“购房落户”政策却似乎一直讳莫如深。

  户籍制度是依法收集、确认、提供人口基本信息的制度,除了具有身份证明、人口统计和社会控制的管理功能外,还兼有利益分配功能,这也是户籍制度改革遭遇的最大难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户籍身份成为代代相传的身份,与户籍身份对应的还有权利。

  户籍身份不同,享有的权利也不一样,诸如住房、教育、就业和医疗等方面的潜在利益,总是因户籍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异。进入21世纪后,户籍身份已不合时宜,严重制约了合理的人口流动,阻碍了公平的利益分配。简单的身份信息经过户籍制度的作用,就不单纯是身份信息问题,而是与身份捆绑在一起的权利问题,户籍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