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谈“小区拆围墙”:政府出台政策要有情商
两会期间,白岩松要在中央电视台老楼和北京亚奥国际酒店之间折返奔波。
北京亚奥国际酒店是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界别驻地。自2013年白岩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他既是两会的参与者,也是两会的报道者。
3月5日晚8点,白岩松赶回中央电视台老台八楼。这一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式开幕。原本只在周一到周五晚播出《新闻1+1》临时增加了一期特别节目,白岩松要在节目中解读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谈及节目方案,白岩松反复和同事说,一定要大篇幅解读报告中的方法论,不能仅谈改革方向。“中国不缺方向,我们不能总是天天琢磨方向是什么。”
白岩松打了个比方,今年的工作报告第一次写入在未来的五年内,地级以上的城市每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要达到80%,这是方法;如果只写着“重视百姓健康,花大力气治理雾霾”,那政策就停在了方向上。
此时此刻身穿黑色夹克的他虽已略显疲惫,但讨论问题时充满了激情。他说今天会后他特意第一个冲上了接送委员的大巴车里,“我想第一时间捕捉上车的委员们讨论工作报告的神情语句。”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白岩松谈及委员参政议政、环境治理、天价学区房、医疗改革、法治理念等诸多话题,观点犀利,引人思考。
当了四年的政协委员,白岩松一直认为委员的每个提案里都应该有一份责任感,“有些事情,我不觉得没有方法去做,而是缺少壮士断腕的决心。”
很高兴自己成为推动改变的一份子
澎湃新闻:您的提案有哪些是得到了落实的?
白岩松:我做政协委员时提出的第一份和第二份提案现在都得到了满意的落实。我的第一份提案是关于公园免费开放并且拆除围墙的,第二份提案是要求政府新闻发言人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我很高兴自己成为推动改变的一份子。
澎湃新闻:您曾提到过委员提出的提案时常绕个圈,又还给提出问题的人解决。今年这种现象有改善吗?
白岩松:今年两会我们开会的时候,很多人也提到了这个现象。
去年我提出一个提案,希望把城市的报刊亭改造成综合文化信息平台。最后这个提案发给了邮政总局,而邮政总局比我还渴望解决这个问题,但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部门不是它。最后我只能和邮政总局在一起“抱头痛哭”,甚至哭笑不得。
目前中国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处于多龙治水的局面,委员、代表的提案、议案就必须写清楚送往哪个部门,还必须要写全。
我今年提出一个有关医学科普的提案,但我至今还不知道要找哪些部门解决。卫生部要有吧,教育部要有吧,科协要不要有?我现在还真的有点晕。
政府工作部门出台政策时一定要有“情商”
澎湃新闻:您提到拆除公园围墙,有关部门近期也表示,街区制的政策引发了一些误读,并对此作了解释,您怎么看?
白岩松:拆除大院围墙的问题,本身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大家不能狭隘的把街区制理解为拆墙。我在英国出差时,看到他们的居民楼天然围城了一个街区的模样,里面有中心花园,外人也可以共享这些花园。其实这样很好。
澎湃新闻:您认为造成这种公众误读的原因是什么?
白岩松: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对拆墙误读,是因为这个政策出台时没有附带相应的使用说明书。住建部没有更早的预见这个政策会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反弹,没有预见大家简单地把这条政策理解为拆墙。
所以说,我们的政府工作部门在出台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有“情商”。
这里说的情商,可以理解为政府工作部门要预见政策出台后公众对此的接受度和情绪变化,然后在政策出台前就配套“使用说明书”,这样公众的误解不就少了嘛。
我经常看到一个政策出台后公众反应很大,政府部门还很不高兴的说公众大量质疑都是误解。我想反问这些部门,公众为什么误解呀,是政府的责任呀,政府没有对政策进行解读呀。这次拆墙的事情也提醒了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的时候,要有预判。
天价学区房是学生家长和教育系统的博弈
澎湃新闻:最近北京市实验二小旁边的一间11平米的学区房卖出了天价,您对此怎么看?
白岩松:我昨天路过部长通道的时我还听到记者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问这件事。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以后一个小区的居民的孩子会对应多个学区上学,家长就算买了学区房,将来也不一定能让孩子去心仪的学校。
但目前看来,天价学区房的事情是一次学生家长和教育系统的博弈。教育部不是有政策吗,那家长就会有对策;家长有了对策,教育部就应该有更开放的政策。500万的天价学区房恰恰能启发决策部门思考解决办法。
但真正的治本之道还是拉平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挤破头去重点学校的现象得以杜绝。
期待出台条例规范冤假错案追责
澎湃新闻:最近,一些冤假错案的平反与追责引发了广泛关注,您怎么看?
白岩松: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假如问老百姓(40.920, -0.45, -1.09%)怎么样才能对错案追责满意,我觉得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会说“全关进去”。但这显然不现实。
所以我越来越期待有一个新的追责性条例出台。你用现在的法治理念去惩罚二三十年前曾经犯错的人,他们可能也觉得不公平。但如果追责时“轻轻放下”,老百姓也会发火。
澎湃新闻:今年您的提案中提到了医学科普必须纳入医疗工作者业务范围。医疗改革这么多年,为何票贩子的现象还是屡禁不绝?
白岩松:我觉得首先是勇气的问题。在医改方面,恐怕整个社会真的要用壮士断腕的态度做一个决断。
其实现在很多难改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挣钱的问题。很多的公立医院一旦进行了破釜沉舟式的改革,医生就不能去挣钱了。
屠呦呦女士获诺奖后,全社会都说要发展中医中药,但问题是中医不挣钱。而西医相当多的收入来自于给病人做医疗仪器检查,病人来看病,医生就说先检查化验去,这就挣钱了。
所以,在医改这方面,我不觉得没有方法去做,谁都知道医改的病症所在,问题是我们要不要真的下决心去改。
躲避媒体报道,是另一种雾霾
澎湃新闻:您在2015年两会期间提到了治理雾霾也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您认为现在环保部门治理雾霾的效果如何?
白岩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写入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地级以上城市每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要达到80%。
当时我看完就乐了,一是因为我是一个市民,北京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刚过50%,五年之后达到80%不错呀。可是另一方面我明白,这是政府在对自己加压。
澎湃新闻:在环境问题上,作为新闻老兵,您做过很多批评性报道,请问怎么看待政府机关对这类报道的态度?
白岩松:今年两会期间,我会参加一个有关绿色发展方面的新闻发布会,参会人员有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还有一个我。这样的人员配置,意味着组织者明白了环保问题光靠环保部门解决是很难的。需要媒体、民众、政府的合力。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谈谈环保问题灯下黑的局面,比如某个地方的环境出现问题,这个地方的领导就只希望本地的媒体去报道,不希望外省的媒体去报道。但是这些领导应该注意到,要是有一天,他遇到问题希望媒体关注的时候,媒体不会再去关心你的。
所以我认为,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面对环境问题躲避媒体的报道,这是另一种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