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4 08:54:00 来源:钱江晚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遇到这个家庭,是一次偶然
我们的摄影记者胡元勇在外出采访的途中,路过杭州城东彭埠。
那里有几间出租房。边上,一幢拆了一半的两层楼房,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这里没有门,没有窗,有的只是废弃砖块,和邻居叔叔用破旧的椅子做成的“秋千”。
这个“秋千”,是三个孩子最像样、最大件的玩具。每次,他们都要互相争抢着轮流来坐。
这次轮到女孩玩了。她高高地荡在空中,脸上的表情那么陶醉和真实,那种朴素的快乐让人感慨。
胡元勇不由摁下了快门。
也许,在途经的路人眼里,这里只是城市边缘的某条小路,外加几间不起眼的出租房。
可这里,有孩子们充满欢笑与泪水的童年;也有属于这个来自河南荥阳的大家庭的喜怒哀乐。
姐弟几个抢着要坐的“秋千”
其实是张破椅子
胡元勇因为忙着赶其他新闻,没得及细细打听这家人的故事就离开了。
他告诉我,这三个孩子的爷爷叫老汪。
我给老汪打去了电话,说想去看看他们。
电话那头的老汪,一个劲地说:我们不要钱,我们过得挺好的。我一再说,只想来看看他们和三个孩子,他才同意了。
老汪的出租房没有门牌号,具体地址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司机师傅抱怨:“我开了二十年车了,都不知道杭州还有这号地方,太犄角旮旯了。”
在老汪充满河南风味的“语音提示”下,我见到了这间十几平方米的沿街平房。
房间的陈设一目了然:一张拼搭起来的大床,几乎占掉了三分之一的面积。靠墙,还有一张双人床。除了电扇、电视机等基本家电,再看不到值钱的东西。
没有空调,卷闸门拉到最高,两大两小四台电风扇,尽量照顾着两个孩子,2岁的小泽和1岁的祺祺。
晒得黝黑的莹莹,是3个孩子里最大的一个,今年4岁。莹莹一头清爽的短发,穿着一条粉丝的小裙子。她淡定地打开了只能收到一个卫视频道的电视机,看起了喜羊羊和灰太狼。
看着弟弟们起床了,莹莹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塑料瓶,里面还有五分之一不到的汽水。这是他爸爸两天前工作时喝剩带回来的。
莹莹揣着瓶子一屁股坐到了“秋千”上,她挺享受边荡秋千边吹着风,同时喝着冰镇饮料的感觉。
小泽上前向姐姐讨水喝,可瓶子已经见底,他只得一个人躲到门外墙角边,委屈地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哭喊声。
奶奶见状,急忙从冰箱里拿出一瓶没开封的饮料,递给莹莹,让她分给弟弟。她像模像样地倒了半瓶给小泽,嘴里还嘀咕“俺多他不多”。
这个家所有值钱的家当
都是老汪收废品低价买来的
老汪夫妻俩和大儿子,还有这三个孩子住在一起。其中1岁的祺祺是小儿子的孩子,4岁的莹莹和2岁的小泽是大儿子的孩子。小儿子夫妻俩,就住在不远处的另一间出租房里。
老汪朴实内向,老伴徐阿姨和蔼外向,这两口子性格互补,但有个共同点,都挺平和,也挺容易满足。
年轻人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徐阿姨。老汪平时会打打零工,收收废品。
不过这段时间连续近40℃以上的高温,打败了年近五十的老汪,因为中暑,这些天他都在家休息。
“明天一定要干活了,一天不出门就少赚几十块,那是我们家一天的饭钱呐,一想到这个,我坐在家里都不自在。”
这个家里所有值钱的家当,都是老汪收废品时低价买回来的——
电风扇不会摇头也罢,随便碰一碰,还能掉两颗螺丝下来;冰箱是天热了咬咬牙花150元买的,否则饭菜都要馊掉了;洗衣机用的久,人家淘汰不要的,老汪体贴老伴,刚买回来还被徐阿姨“批评”过。
老汪老家在河南荥阳。大儿子14岁时就来杭打工了。七八年前,老汪意识到种田没有积蓄,也跟着出来了。
“穷也有穷的过法 全家身体健康,我们就高兴了”
岁月静逝,如今,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儿孙绕膝的老两口,过得挺知足。
“至于生活,穷人也有个穷人的过法,只要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一直这样,我们就挺高兴了。”
让老两口欣慰的是,三个孩子都挺乖巧的,平日里都在家门口玩玩,从不跑远。
至于玩具和吃穿,孩子也不挑剔,“孩子小,还不懂,看到什么都能当玩具玩,挺体谅大人的,从来不吵着要买玩具。”
说起喜欢的玩具,三个孩子当中最大的莹莹,用小手遮起了半张脸来,显露出身为女孩的害羞来。
“等莹莹读完大班,我俩就带着孩子回老家,孩子户口在那里,读书便宜。我照看他们,他出门打工,两儿子还留在这里,这里是大城市,有发展。如果老家赚不到钱,老头还得出来。我们辛苦点无所谓,但不能苦了下一代。”
下午四点多,徐阿姨捏着20元钱去菜场买菜了。她说,今天的主食是面疙瘩,“给儿子冰瓶啤酒喝喝,大家一起高兴高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头一次有记者来采访我们,老头子常买你们的报纸看,明天我多买两张,给老乡们都看看。”
临近傍晚,我与老汪一家告别。莹莹还在专注地玩着她的塑料瓶;瘦小的小泽热情地与我挥手告别,笑容纯粹;最小的祺祺端坐在爷爷怀里,还有些没睡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