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奥运人才“摇篮”
不过由于学生军相对宽裕的训练时间,和学校本身对部分项目的扶持,让美国大学成为奥运人才的“摇篮”。
一向以学术见长的常春藤联盟八校共有48名现役或者毕业生运动员参加本次奥运会。其中普林斯顿大学有15人,哈佛9人。而德州农工大学一所学校就有23名选手代表15个国家参加奥运会。
杜克大学堪称美国跳水摇篮。这次伦敦奥运会,女子三米板的Johnston和男子10米台的Mccrory双双获得双人跳的银牌。两人都上医学预科专业,为备战奥运休学一年,9月份重返课堂,预计2014年才能毕业。
举国体制前途难测
法国学者阿塔利7月底曾在“快报”发表一篇文章。他认为,一个国家队的体育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中产阶级子弟能通过体育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二、国家建立相应行政机构挑选和培训体育人才。他认为,美国的成功源于第一点。而中国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占据金牌第一,则是两者皆具备。
实际上,他的认知有一定的偏差。中产阶级即使对羽毛球、乒乓球这样的项目感兴趣,也难在现有体制下竞争过国家培养的“正规军”。所以中国还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 制”模式。这个模式今后会如何发展,还是个未知数。而美国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学又起到人才“蓄水池”的作用,加上完善的教育、就业体系“分流”,美国的奥运人才会源源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