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是开封老城区一处典型的大杂院,老人独居的家和“筑梦爱心辅导站”就在院子的尽头。” 这两年,开始有大学生志愿者每周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不少爱心人士也会自发来到辅导站里帮忙,给老人搭把手。
这是开封老城区一处典型的大杂院,老人独居的家和“筑梦爱心辅导站”就在院子的尽头。站里现在有35个孩子,多是农民工子女,其中9个单亲家庭,有的父母还是残疾人。
走进老人朴素得有些简陋的家,没有一件新家具,最醒目的是几张大小不一的床。旧衣柜里塞满了被褥,衣架上挂着老人刚给孩子们洗的衣服。老人说,有7个孩子跟着她住,这些孩子家境困难无力照看,她也就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长的职责。
刘传真老人是服装厂的退休职工,每月工资加上老伴抚恤金也就千把块钱。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只有初中文化、又不富裕的老人放弃到儿女家颐养天年,年逾古稀仍愿照顾这些非亲非故的孩子?
邻居们说,老人一贯与人为善,以前做好事就是出了名的,还救过好几条人命呢。老人则说,下决心办辅导站,源于一次经历。
那年,老人和老伴一起去菜场,看见一个农民工的孩子,在父母的苹果摊前写作业。“大人不在,他就趴在摊子上,双膝跪着写,有人停在摊前,他就抬头看看那人是否买,然后再接着写。”老人说,当时她和老伴在旁边站了好久,心都揪起来了:孩子这样怎能学好知识?
“我们周围市场有一批这样的孩子。小学生下午四五点就放学了,大人七八点才能收工,这段时间,孩子要么跟着大人出摊,要么在外面瞎转。”老人说,她和老伴越想越不是滋味,后来就找到这些孩子的家长,问放不放心把孩子送到他们家里去复习功课。
爱心辅导站就这样开了起来。后来,连外省来的打工者也知道了,打听着地址将孩子送来。在老人这儿,家长放心,孩子们放学后也有了温暖的家。孩子们一般晚上九点左右才回去,两个老人就自己贴钱为孩子们做饭。双休日,站里的孩子还会聚到一起学习,互帮互助。老人不宽裕,孩子们难得吃回肉,可这个地方有孩子们眷念的爱与亲情,他们一放学就往老人家跑。
9年前老伴去世,老人开始一人撑起辅导站。也就在这时她得了食道增生瘤,几年间做了4次手术,胸腹上先后缝了几十针。不久,她在一次雨天接孩子时摔断了右腿,从此腿里留着两块钢板,一到阴天就得拄着双拐。艰难至此,她也从未想过关闭辅导站。
手头最紧的时候,老人一度走街串巷捡废旧瓶子,有时为了一个瓶子跟人老远。她说,一听到孩子们“奶、奶”地喊她,把取得进步的成绩单拿给她看时,她就觉得,再苦再难也值了。
老人清楚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可她有股子咬断牙根的拼劲。为了跟特殊家庭的家长多沟通,她甚至学会了简单的哑语,看懂了盲文。遇到孩子问的题她不懂时,她就问邻居,或问附近学校的老师。而老人更看重的,是教给这些缺失家庭教育的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她对孩子们常念叨的话是:“做人就像上台阶,要一阶一阶,扎扎实实地往上走!”
这两年,开始有大学生志愿者每周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不少爱心人士也会自发来到辅导站里帮忙,给老人搭把手。每逢此时,老人的心便暖暖的。
老人说,我对孩子的爱没有终点。只要还能动,就会把辅导站办下去,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