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债权计划是险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形式,规模占比在七成以上,而股权计划和资产支持计划的业务创新发展空间较大。
降速提质增效,似乎也将成为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年,能够反映险资支持实体经济规模的债权计划等各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注册规模,由2014年的3800亿元降至2706亿元,而部分地方数据亦显示,2015年度引入险资规模明显少于2014年。
综合业内的分析,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地出现资产荒、项目荒,实体经济中的优质项目已成稀缺资源;另一方面,风格稳健的险资对项目增信和收益的要求较高,这在利率下行趋势下使其在融资类项目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
不过,好消息是,随后发生的,很可能是保险资管业在低利率和资产荒、项目荒环境下的转型升级。比如,在利率敏感型的类融资业务的债权计划上,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在目前发展比较薄弱和滞后的股权计划和资产支持计划上发力,从而为基建项目和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015年的下降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信息,截至2014年年底,保险业发起基础设施投资计划1.1万亿元,而截至2015年年底,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49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3万亿元。这些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各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是险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载体。
从不同年度看,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下称“保险资管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保险机构总共注册债权计划、股权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各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175项,共计3800亿元;2015年,注册产品121只,规模共计2706元。
这种放缓在部分地方的数据上亦有一定体现。比如,在近几年积极引入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广东,据广东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广东累计引进保险资金2026.3亿元,其中2014年新增907.5亿元,新增规模居全国前列;而截至2015年年底,广东累计引进保险资金2476亿元。即,2015年广东新增险资约450亿元,仅为2014年新增规模的一半。
这也使得地方政府可能发现,过去一年来,引入险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设想越发难以达成。某一线城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地几个重大建设项目仍缺几千亿元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地方金融服务部门、保监局曾联手举办对接会,推动险资对接实体经济。经济发达地区,被认为更利于引入险资,除了这些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保险机构总部较多具有地利的优势外,当地被认为政府信用更高,对于引入险资有一定正面作用。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广东、北京、四川、安徽、江苏等地,都进行过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融资需求与保险资金的对接会议。但在地方眼中,引入险资并不容易,险资仍然谨慎,对接会的举办,距离保险资金投资落地,都还有一定距离。
由于险资具有规模大、期限长追求稳健收益的特点,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求的资金高度吻合,因此各地都希望引入险资,保监会也鼓励和支持险资在风险可控、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各地的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
放缓的背后“(年度产品注册规模)从接近4000亿元,整体下降了1000亿元,但是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保险资管协会相关负责人称,在当前市场比较波动,且低利率、资产荒、项目荒环境下,2015年市场环境跟2014年相比差异很大,2015年有2700亿元的注册规模仍是出乎意料的,其预计,今年保险资管产品注册发行工作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艰难。
保险资管协会去年12月份对保险资管行业进行调研后的一个结论是,在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且财政部数万亿元地方债务置换有效降低地方融资成本的情况下,险资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对优质融资方缺乏吸引力。
地方政府部门有着与之一致的感受。上述地方金融局人士对《证券日报》称,引入险资难度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出于绝对收益的考虑,险资的收益要求相对银行等机构要高,此前普遍要求8%,现在有所下降,也大致要在7%,但银行贷款等其他融资渠道的利率已经明显走低,项目方难以接受险资的收益要求。
年保险资管产品数据显示,保险机构注册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期限7.17年,平均收益率6.61%;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期限4.95年,平均收益率7.25%。
另一方面,上述金融局人士称,险资对项目的增信要求高,很多地方项目在险资眼中风险偏高。
目前,保险资金的另类投资项目,大部分为国家级至少省市级的重点项目,绝大部分有抵押担保和增信安排。保险资管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注册的111只债权投资计划产品中,102只产品为AAA评级,占比91.89%,比前一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AA+和AA级产品分别为6只和3只。
另外,保险资管协会相关负责人称,险资之所以谨慎的原因还在于,另类投资不同于传统领域的股票、债券、基金的投资,其每笔投资规模动辄十几亿元、几十亿元,涉及资金量大,加上项目的运作往往为信托关系,保险资管机构作为受托人,没有资本金作保证,因此不能容忍项目出现丝毫问题。
而随着保险资金量的不断增长,以及资产荒、项目荒,险资选择资产项目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信用等级下降的风险,这就更需要险资加强风控。
股权、支持计划的空间
目前,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已经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保险资管形成包括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几大类业务,其中,债权计划占七成以上的比例,成为险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而在低利率和资产荒、项目荒的环境下,保险资管业务结构调整已呈现出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保险资管协会的数据,在2015年全年注册的121只、2706亿元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42只、1027亿元,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69只、1019.68亿元。也就是说,两类债权计划注册数量合计111只,占比91.7%,注册规模合计2047亿元,占比75.6%。
协会相关负责人称,融资类型的债权计划业务,要跟市场上的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等资管机构比拼,价格上已经不具备优势,保险资管业可以做的是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已经有保险机构注册过创新的永续债权计划,能够帮助融资主体改善资产负债表结构。
不过,总体上,债权计划在保险资管产品中占比较高,业务竞争较激烈,对利率敏感,要找到高于市场收益率的项目很难,只靠做债权计划较难,因此业务模式单一的保险资管机构在业务上的多元化有一定必要性。
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资管协会成立了创新委员会,今年还会成立一些业务方面的专业委员会,去推动资产支持计划、股权融资工具等的创新落地。
其中,项目资产支持计划是一个主流方向。保险资管协会预计,通过一定的推动后,这一业务今年的发展有望向好。资产证券化被视为企业融资的法宝,也是考验资管机构能力的业务,相比证监会监管下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业务起步较晚,且前期需要项目谈判和经验积累,因此从相关政策出台到实现发展会有一个滞后期。今年,保险资管业计划与小贷、租赁等有证券化需求的机构进行一些对接,促成合作后,引导行业研究模式、机制和产品,总结市场优质产品经验,将具有可复制性的创新要素向市场推广。
另外,股权计划也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空间,久期较长的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购买股权基金,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直接进行股权投资以及发起股权计划等多种方式参与,在投资收益上也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在保险资管产品中占比均较低,以2015年为例,在全年注册的121只、2706亿元的保险资管产品中,仅有项目资产支持计划5只(194亿元)、股权投资计划5只(465亿元),二者的产品数量占比均为4.1%,规模占比分别仅为7.2%、17.2%。
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到,鼓励保险资金利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在合理管控风险的前提下,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