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泥叫吹”
制作“泥叫吹”的老人与时俱进,开发出了许多新产品
肖营村的郑保民8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做“泥叫吹”,他简陋的屋子里摆满了各色颜料和半成品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扯罗罗,捞堂堂,南山来个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儿吹了,命也长,身也强。”这是流传在河南淮滨县的一首童谣。
童谣里的“小叫吹子”就是现在的淮滨“泥叫吹”,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集中产于三空桥乡肖营村,几近失传。
2008年,在全省开展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普查中,“泥叫吹”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2009年,经河南省专家实地考察,认定淮滨“泥叫吹”与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一脉相通。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属于黄河文化的一部分,淮滨“泥叫吹”属于淮河文化,是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淮滨“泥叫吹”、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可并列成为河南三大民间泥玩具。
淮滨“泥叫吹”从造型上大致分为动物(十二生肖)、人物两种,都以色泽亮丽、对比强烈鲜艳为尚。每个“泥叫吹”都经过低温焙烧,不易破碎,它的隐蔽处都有一小孔可以吹响,自古以来非常受儿童的喜爱。过去,淮滨“泥叫吹”都是在庙会上出售,它具有浓郁丰厚的民间信仰,属于吉祥文化的范畴。
淮滨“泥叫吹”被河南省专家定名、定性、定位后,当地政府迅速对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开展抢救、保护。“泥叫吹”制作传承人被评为该县拔尖人才,带出一个30户100多人的专业化生产群体;“泥叫吹”已从过去的赶庙会小商品成为赠送国内外客商的高档礼品。2011年12月,淮滨“泥叫吹”正式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