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古典 写出自我

2013-08-19 18:12    来源:

  书法的精彩和快乐

  当书法成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脑海中常常萦绕着的便是一个令人挥之不去的问题,经常考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充分享受学书所带来的无限精彩和快乐,继而使生命的价值适当提高些?

  书法艺术即是寂寞之道,又是可以给人带来无尽乐趣的一门国粹艺术,同时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是重要载体。汉字书法艺术又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中国的文字不仅仅是独特的字符,更成为一门崇高的艺术载体——书法”。书法艺术是“净化”了的线条美,它启迪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净化人们的心灵。称其为一门令人灵魂悸动的艺术表现形式,绝不为过。可以想象,在晨曦初露,云淡风轻、雾如纱、花含苞、叶孕珠、鸟哽啾的美好清晨,操起文宝与古人对话的感觉;青灯幽兰下、静夜月光中,心迹随寸毫铺陈,情意与池墨共吟的感觉;或遇好纸好墨好心情,沐手焚香,抄诵经文的感觉;或偶遇三五道友品茗清淡、雅集共欢、兴致来时挥毫泼墨的感觉;或偶有不快之事,无人可诉或不想诉说时,铺纸研墨,试笔调锋,无意间遇有佳作,此时块垒顿化,早不知何为郁闷和为何郁闷的感觉,该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惬意啊!书法这东西,真的能让人如醉如痴似迷似狂忘乎所以。这种因了挚爱给人带来的生命的丰富和文化的震撼,完全可以让你的精神和情感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可以让你对本来很有诱惑力的功名利禄、权力地位不屑一顾,可以让你抛弃一个繁文缛节、分毫不爽的花花世界,可以给你带来不尽的快乐和享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神圣的书法艺术所呈现出的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和飘然于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迈之外,这种高雅的、超越表象而直指心性的东西,足可以酣畅淋漓的表现人们抑郁的情感、瑰奇的遐想、愉悦的心境、争执的意念、飘逸的沉思、凝重的情志-----,还可以展示人们磅礴的情怀、勇猛的精神、生命的活力、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愤怒、痛苦的呐喊、悲戚的呻吟和悱恻的情愫-----    

  书法的魅力

  中国汉字渊源于象形文字,萌芽伊始就带有“天生丽质”和“遒丽天成”的美感。书肇于自然。明乎此,就能理解前人所说“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深刻内涵。前者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赅;后者是出入苍穹,无所挂碍。书法的线条美,构成了书法的筋络百骸。从书法的笔划之迹,流溢出万象之美和人的内心之美。书者,如其人,如其面,如其心。唐代大书家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清代书家傅山的“作字先作人”,刘熙载的只有“胸中具磅礴之气”,才能 “腕间具真实之力”,都说明书家书写的过程,就是陶冶人格,励炼意志的过程。可见人品重于书品。

  书法之妙,神采为上。书写前凝神一志,如对至尊;挥毫时神完气足,笔酣墨饱,游心太玄,俯仰自得——或气势磅礴,或蕴藉风流,或纵横驰骋,或龙腾虎跃……。捕捉书法的灵感即“迁想妙得”,它是艺术创作无穷无尽的源泉。而书法艺术的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则是“灵感”捕捉的基本载体。有此丰富的表现方式,书家信笔所至,挥洒自如,则可书写出光照千秋的神品、妙品、能品,大大地丰富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从而赢得世人的无比热爱和百般珍惜。著名美学家熊秉明先生就将中国的书法与西方的建筑等量齐观,认为西方文化的最高展现是雕塑和建筑,而东方文化最高的展现和最具魅力形式则是书法。真可谓真知灼见也!

  走进书法的门槛 寂寞并快乐着

  在默默耕耘、漫漫跋涉中,在带来生命丰富和文化震撼的同时,更是深感这项工作的辛苦与寂寞,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对文化的倾情,是很难做好的!北京大学以金开诚、王岳川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所倡导的“文化书法”,不仅诠释了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的渊源,更为学书之道以及将来中国书法的走向带来更多的有益启示。书法之“内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外法”则涵盖的内容更多,如生命之法、境界之法、精神之法,要求的标准似乎更高一些。书法要臻于炉火纯青之境界,绝不仅仅局限在技法层面。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是在“技进乎道“的历练中去追求宇宙大化的心性价值,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既注重书法又力求超越书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做好书法,首先要注重生命的修为,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思想者,当研究学问的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甘贫乐淡,耐得寂寞。大凡心性澹然者,骨子里必蕴藏着一股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凡能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都是能表现人物内心思想和灵魂世界的。书法作为书法家的思想载体,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人格的力量。真正的书法家,大都追求在作品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其次,要向往高峰体验。书法之道,痛并快乐着。一杆软笔,饱含墨汁,在宣纸上漫步、思考,何其乐哉……。书法的励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生命情操的陶冶,而精美绝伦的作品,则代表了东方民族对生命高峰的体验。张旭的草书剑拔弩张,犹如公孙大娘的剑器飞舞,在飞扬流动的生命线条中进入到超越高妙的境界中;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苕溪帖》、《蜀素帖》、苏轼《黄州寒食帖》等等,所表现出的抽象与具象、外在与内蕴的完美统一,以及“诵明月之思、歌窈窕之章”,“一枝一叶总关情”……都是在追求不断的超越。

  再者,要拓展生命的内涵。生活与艺术、思想与音乐等,都是相通相关相合的,而书法则凝聚了每个领域的文化因子,渐渐形成一种“郁郁乎文”的精神气质。今之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日见提高,文化品位也在逐渐升华,审美情趣、审美意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追新求趣猎奇之风甚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人尚朴的一种继承,旨在推进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和发展,从而寻求书法的更高峰。

  同时还要追求“道”的境界。《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书法也承当了“传道”的心性启蒙功能。“在明明德”就是把本心的光辉发出来,将自己的所悟所思告诉天下人,使自己所做的事情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仁者无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大人物造势,中人物做市,小人物做事。。因此,书法更多的是应追求“道”的境界,张扬中国文化的个性,表现东方话语的完整性,境界的高迈性和文化的和谐性。在消费主义成为时尚的时代,书法的真正魅力恰恰与诗歌、哲学和思想相通——其中蕴涵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昭显着特殊的文化魅力。那些止于技滞于巧的书法观念是不足取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只有把技法和文化有机结合,才可能使书法作品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并能揭示出当代艺术精神的征候。

  我折服于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我愿做书学道路上一名永不休止的跋涉者,让书法在有限的生命中占有更重要的砝码,在孜孜以求的学书过程中获取无尽的快乐和享受!     

  (刘安成 作者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刻字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生)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