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相机 胶片时代回忆

2012-12-14 13:14    来源:网易新闻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陈列的“老古董”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陈列的“老古董”

海鸥相机

海鸥相机

技工正在最后一条国产双反全机械120胶片老相机装配作业线上组装相机

技工正在最后一条国产双反全机械120胶片老相机装配作业线上组装相机。

老匠人正在安装相机零件

老匠人正在安装相机零件。

 流水线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零件

流水线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零件。

这些资深技师,亲身经历了胶片相机鼎盛的时代

这些资深技师,亲身经历了胶片相机鼎盛的时代。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老匠人用自己的手,让海鸥老相机重新焕发生命

2012年10月26日,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老匠人用自己的手,让海鸥老相机重新焕发生命。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

    如今市场上再难觅胶片相机的踪影,在数码时代的挤压下,胶片相机已逐渐成为回忆。然而作为那个时代国产相机的代名词——海鸥双反相机,曾经让不少人为之疯狂,其中就包括大导演张艺谋。

  据媒体报道,张艺谋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卖血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也就是用这台照相机,张艺谋走上了创作之路。

  昨日,在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记者用镜头记录了“海鸥”4A-109型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的组装过程。

  名词解释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双反机)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使用120胶卷,拍摄6×6厘米的方形影象。采用双镜头结构,两个镜头上下排列,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下面的镜头用于拍摄。观察被摄体时,必须竖起遮光罩,俯视照相机。

  新闻链接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

  展厅内有留念群体雕塑群、珍贵收藏相机展区、海鸥双反相机传统装配作业线。博物馆以唯一遗存、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传统装配作业线——“海鸥”4A-109型为展示主体,凭借经典相机、经典制造、经典影像、经典体验组合五大展区解密相机制造原理、阐释摄影文化的本源,传动老相机制造时代的特殊情感与珍视。

  “老古董”胶片相机见证时代印迹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创始人陈海汶先生有一句名言:“老相机是见证时代印迹的记忆光圈”,不少“80后”也许还依稀有这样的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周末,一家人来到郊外,爸爸带上自己心爱的海鸥双反照相机把孩子和妈妈当做模特,虽然胶卷很贵,但平时节俭的爸爸却似乎并不在乎。每每孩子笑得灿烂,他就按一次快门。

  “长着两个眼睛的方盒子”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初中国家庭关于青春的回忆。调节光圈和快门、俯身、对焦,这一系列缓慢而优雅的动作,成了那个时代品位的象征。

  在普通的家庭里,摄影并不关乎高深的艺术,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的经历,所以,一台小小的海鸥相机,就成为人们记忆的根源。

  “活化石”流水线勾起中国制造回忆

  海鸥双反照相机在那个时代也成了国产相机的代名词。海鸥双反相机诞生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它的鼻祖叫“上海4型”。但因后来国家有规定不许以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相机,就改为“海鸥”品牌。直到今天,这种相机还叫“海鸥”相机。

  在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记者用镜头记录了“海鸥”4A-109型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的组装过程。2009年,这个博物馆的创始人陈海汶出资买下了最后一条国产双反全机械120胶片老相机装配作业线,雇请了退休老工人,将这条流水线重新启动,装配海鸥4A-109型相机。

  在这条被称为“活化石”的作业线上,十多位退休资深技师正亲手装配着相机,要组装407种零件、经过89道工序,并经过数小时的调校,才能组装出一台“海鸥”4A-109型相机。

  这些资深技师,也亲身经历了国产相机鼎盛的时代,用他们的话说:“我们的国产照相机工业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复古风”发烧友重新迷上胶片拍摄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数码技术的蓬勃发展,照相机的数码化越来越普遍,数码相机的简单便捷让胶片机不再有广阔的市场,于是上海相机厂和全世界的传统摄影器材厂商一样,不得不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线。时至今日,相机对于人们来说已不是稀罕之物,更高级的数码相机更是居家必备。一个时代悄然结束,但对于国人来说,海鸥双反相机是回忆,也是情结。胶片的魅力,如同陈年老酒,让人流连忘返,不会消失。在胶片相机越来越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摄影发烧友却放下数码相机,选择拍摄胶片。他们享受的是缓慢的拍摄乐趣,享受照片冲洗的过程,享受黑白分明或是颜色浓郁的照片质感。

责编:卢一宁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