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告别彩色胶卷 乐凯胶片转型光学薄膜
“同事们今天都在打趣说,是不是该留下点胶卷做点留念。虽然情感上员工们有很多的不舍,但是胶卷行业日暮西山的趋势已是不可逆转,乐凯也必须割舍掉胶卷业务进行转型发展。”9月5日,乐凯胶片集团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朱海河对本报记者说。
继今年年初美国柯达宣告破产保护申请、日本富士胶卷转型化妆品后,曾经的国产胶片巨头乐凯也将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曾经辉煌无比的胶卷时代就此整体落幕。
9月4日晚间,乐凯胶片发布公告称,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替代作用,导致近几年彩色胶卷的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公司该产品已无法实现经济批量生产。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并授权公司总经理负责清理与彩色胶卷相关的专用资产的工作,同时努力做好库存彩色胶卷的销售工作。
在乐凯工作了15年的朱海河见证了胶卷时代的跌宕起伏。朱回忆说,2000年,国际影像感光技术会议在加拿大召开,作为银盐技术三剑客的柯达、富士、乐凯悉数到场。会议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新崛起的数码成像技术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赶上传统的银盐感光成像技术?争论的结果大家认为,数码成像对消费者来说更便捷可靠,但质量与银盐成像相差太大,因此不可能取代银盐成像。未来成像很可能是数码和银盐并存的格局。
或许正是这种行业性的整体误判加速了胶卷时代的终结。“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是抛物线式的过程,但是整个胶卷行业都没有预料到,从顶端下滑的时候,趋势几乎是自由落体式的垂直跳水。新的数码技术成熟得太快了,它的成像技术、价格体系都迅速成熟,很快的攻城掠地,席卷了整个市场,这些是胶卷行业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朱海河说。
乐凯胶卷兴衰
乐凯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 年7月1日的中国化工部第一胶片厂,1998年作为大股东组建了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而乐凯胶卷和相纸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分别达到25%和20%,是国内唯一可以与美国柯达和日本富士并驾齐驱的胶卷生产企业。
2000年,乐凯集团占有国内100%的航空航天胶片市场、70%的电影胶片市场、50%的黑白胶片份额以及30%左右的彩色胶片份额。而乐凯上市公司也在当年达到了业绩的顶峰,净利润2.15亿元,主要都来自彩色胶卷。
日本富士胶卷公司曾对媒体评价说:“ 彩色胶卷的整个世界总需求量在200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每年平均以30%左右的比例在下滑。”
乐凯的好日子也逐渐走到了尽头。行业统计显示,2001年乐凯胶片的年净利润仅为1.4亿元。同期下滑53.57%;2003年进一步跌破1亿元,仅为8002万元;2004年乐凯净利润跌至7803万元;2005年乐凯再度猛跌到2233万元,成为其成立来的历史最低点。5年时间内,乐凯盈利能力下降了将近90%。
数码技术的出现在短暂的几年内,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攻陷了胶卷产业的领地。曾任乐凯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的张建恒说:“还记得1994年自己在柯达公司见到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时的反应,那真是一个大家伙,足有一个单人大沙发那么大个儿,但拍摄出来的质量,根本不能与传统胶卷拍摄的照片相比。这么一个新鲜事物让普通大众使用,恐怕还要有很长一段时间。”
而有这种想法的不止张建恒一人。当时在柯达内部,对从传统影像向数码影像的转变需要多久也曾出现争议,甚至直接导致柯达将这项专利进行了冻结。
朱海河回忆说:“2011年,胶卷业务在乐凯总营收的占比不足1%,但在历史最高时期,胶卷业务的贡献高达22.6%。”
在行业性的集体艰难挣扎后,美国柯达于今年年初时向美国联邦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以进行财务重组。这家世界胶卷巨头从1997年时的310亿美元资产缩水成目前的21亿美元,股价长期不足1美元。
对于乐凯而言,央企的背景令其命运尚不至于如此残酷。2012年6月25日,乐凯集团公司在内召开改制工作启动大会时表示,根据母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部署,乐凯将在今年年内完成整体改制。只是在整体改制后,“胶片”二字将从公司的名称上永久消失。
朱海河说:“其实胶卷没有完全的告别乐凯,好歹我们还保留了黑白胶卷的生产,提供给那些发烧友和摄影教学的客户。”
后时代转型
其实,乐凯也曾在早前尝试过去胶片化的转型。据朱海河回忆说,2000年的时候,公司曾经在数码相机、立体成像、数码喷墨耗材等领域都做过一些探索。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些探索大多折戟沉沙。
在数码相机市场井喷后,意识到落伍的乐凯开始下大决心转型。2004年,乐凯把发展数码影像技术列为企业的发展计划之一。而这一年,数码影像技术的天下已定,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日本、美国企业手上,乐凯在数码影像领域几乎处于一片空白,由此不得不另谋出路。
“2003年后,乐凯开始加大转型力度,2005年开始,现在的主业——光学薄膜业务开始逐渐走上正轨,取代了胶片业务。”朱海河表示。
2005年,乐凯进行了业务结构调整,投建第一条TAC光学薄膜生产线,而后的2006年,又在合肥开建光学级聚酯薄膜基地,借此进入平板显示上游材料领域。2008年,乐凯对不盈利的业务进行了取舍,砍掉了曾经尝试的数码相机等业务板块。
乐凯集团副总经理王英茹说:“一个企业做战略调整是非常艰难的。我一直把乐凯进行的这种调整比作浴火重生。在乐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也在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如从电影胶片转到民用胶片,从黑白胶片转到彩色胶片。现在数字化的发展是一场革命,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非常震惊和迷茫。”
相比柯达的转型艰难,包袱更小的乐凯终究还是扛了过来。2011年,光学薄膜销售收入已占乐凯集团收入的22%,利润占到42%。
“微粒、成膜、涂层”是乐凯曾用于胶片生产的三大核心技术,而乐凯发现,研发光学薄膜基于的也是这三项技术。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吕谋笃向本报记者评价说:“西方科技革命带来洪流势无可挡,但是在艰难求存中,乐凯找到了转型的核心方向,这是乐凯比诺基亚和柯达幸运的地方,后者还找不到新的发力产品和方向。”
不产彩卷了 乐凯在忙什么
这是迟早的事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乐凯宣布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这将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国产自主品牌胶卷的历史性终结。”乐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海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日前,乐凯胶片(股吧)发布公告称,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替代作用导致近几年彩色胶卷的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公司该产品已无法实现经济批量生产。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公司将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
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乐凯就开始了转型之路。针对目前转型后公司的经营现状,乐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海河告诉记者,“公司已走出低谷,目前营业收入状况不错,1-7月份乐凯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加8.6%”。
而上半年旗下上市公司乐凯胶片(股吧)的业绩表现也是不错的,转型后新产品贡献了不少业绩。乐凯胶片(股吧)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376万元,同比增长25.67%,实现净利润888万元,同比增长181.29%。净利增长近2倍,缘于新产品和银盐产品销量收入的增加,同时,得益于公司部分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以及技术进步降成本带来的成效。
目前,乐凯集团主营业务一是光学薄膜,主要用于液晶显示器,该项2011年底已经占到乐凯集团营业收入的22%,同期利润的44%。印刷制版材料是乐凯的另一重点发展产品,占有乐凯主营收入比重的38%。数码相纸占到集团营业收入比重的29%。
当前液晶显示器市场供过于求,乐凯再度进入有无风险?“光学薄膜是液晶显示器的上游材料,以前国内使用的基本都是进口的,乐凯是国内第一个开始做的。”朱海河表示,靠原有的成膜、图层等三大核心技术开发出来的新领域产品,产品大多数都能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
彻底告别彩色胶卷 乐凯胶片转型光学薄膜
曾经承载着许多中国老百姓记忆的国产胶片“乐凯胶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昨日晚间公告称,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替代作用,导致近几年彩色胶卷的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公司该产品已无法实现经济批量生产。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并授权公司总经理负责清理与彩色胶卷相关的专用资产的工作。同时努力做好库存彩色胶卷的销售工作。
这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2011年乐凯胶片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亏损5592.55万元,年报显示公司彩色感光材料及新材料的营业利润率只有6.66%。
乐凯官网显示,其前身是化工部第一胶片厂。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乐凯彩色胶卷和相纸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分别达到25%和20%,与伊士曼柯达公司(NYSE:EKEK.N 以下简称“柯达”)、富士形成鼎足而立之势。1995年,乐凯胶卷的年销售量一度达到接近5000万卷。
但据新华社报道,从2003年开始,乐凯胶卷销量逐渐下滑。尤其是从2005年起,每年胶卷销量以30%的速度下降。2011年,乐凯胶片的胶卷只占到集团营业收入约1%。年报显示,乐凯在2000年时净利润为2.15亿元,到2003年时,这个数字下挫至8002万元,净利润跌破1亿元,2004年为7803.58万元。
2003年10月,乐凯胶卷开始运筹与当时全球最大的胶卷制造商柯达的“联姻”。柯达以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集团旗下的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20%的国有法人股,并承诺不吸纳市场流通股,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但受数码洪流的冲击,这一合作仅仅维系了4年。2007年11月13日,乐凯胶片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国乐凯集团已于11月8日将持有的7%乐凯股份转让给第二大股东柯达中国公司。同日,柯达公司将持有的共计20%乐凯股份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售价3700美元。至此,柯达不再持有乐凯股份。
彼时,柯达正在承受转型之痛,且在后续几年中一直在采取出售部门、分拆业务的方式“瘦身”,但今年1月,柯达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意味着该公司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败北。而相比起来,乐凯胶片的经营状况并不像柯达深陷转型困局。
媒体早前报道显示,2005年,乐凯胶片开始投资建设第一条TAC光学薄膜生产线,成为全球仅有的能生产TAC膜的五家企业之一。2006年,乐凯在合肥开工建设我国第一个光学级聚酯薄膜基地,开始大规模进入。到2011年,以光学薄膜为主的膜材料销售收入已占乐凯集团收入的22%,利润占42%。
2012年上半年,乐凯胶片的经营状况更有大幅度改善。半年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25.67%;实现净利润888.41万元,同比增长181%。业绩改善的主要原因包括新产品和银盐产品扩大销量增加了销售收入,显示其转型获得成效。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