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年迈志疲软
在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曾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台、《河南日报》等全国18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4200多篇,自已编写和主编22本,在全国82家报刊发表新闻及艺术照片1300多幅。照片《双休日小遊》、《山乡春早》等6幅照片先后6次在中国博物馆展出并获大奖。他,就是新密市电业局新闻中心特聘兼职通讯员——54岁的梁冠山老师。
有人形容梁冠山老师是“写稿机器”,他却说:“我的基础也不好,但成绩就是我的动力,新闻写作就必须得有吃苦精神和坚强毅力”。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刚从事新闻写作时,梁老师隔三天就要到郑州送稿件,一上午要送省报社、电台、市报社、电台等五六家新闻单位,5点钟就骑车出发8点赶到,有时单位没人或一上午送不完,梁老师只能在街上“流浪”或花上一毛五分钱到附近公园里消遣。但只要稿件发表了,梁老师就感到非常欣慰,从此爬高山,跨沟壑,大街小巷留下了他不朽的足迹,乡村山野留下了他相伴的身影。梁冠山老师曾采访过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著名作家魏巍、李准、姚雪垠,语言艺术大师候宝林,戏剧评论家马少波,影视笑星候跃华等。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梁老师就是这样, 1986年11月,他骑车到密禹交界的九里山采访省林业劳模杜银发,因采访完已是晚上8点多钟,骑着自选车的他撞到了一块比砖头大的石头上,倒在了离水库仅有一尺远的地方,差点丢了性命,他摸了摸血肉模糊的右手和摔破了皮的双腿膝盖,举臂抬腿,疼的钻心,回到家已是晨光突现。当一篇《杜银法深山育林30年,被山里人誉为活财神》的稿子,先后在《河南电台》、《河南农民报》、《郑州晚报》发表,还被河南省新闻学会、新华社河南分社、《河南日报》、省广播电视厅、省林业厅联评为好新闻时,梁老师感觉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让梁老师最记忆犹新的便是拍摄“三代房”的照片,出发时,天气还是晴空万里,可后来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上衣淋湿透了,裤腿上也粘满了泥,皮鞋里连泥带水淹住了脚,一路摔倒了几回,脚磨出了泡,腿也被路边的荆棘挂流血了。但梁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到底,付出就有收获。9月22日《中国建设报》,以“农民住房步步高”为题,发表了此幅照片;9月30日《人民日报》,以“三代房”为题发了这幅照片;《中国农机化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看罢照片,触景生情,在《半月谈》杂志发表了题为《草房、瓦房、楼房》的署名文章。这幅照片后来被《郑州晚报》评为98“金阳光杯”全国晚报摄影大赛三等奖,后又在四川召开的中国晚报摄影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上,被全国37家晚报社联评为98全国晚报新闻摄影大赛二等奖。1999年10月《三代房》在辉煌五十年成就展暨第十二届河南省摄影艺术展览中入选。
“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梁冠山老师参加工作30多年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红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2009年11月,经常在河南电力报发表图片的梁冠山老师被聘请到新密市电业局新闻中心做兼职通讯员,不到一年,在电力行业发表稿件就超过30篇。为了把新密电力员工感人的事迹及时报道出来,梁老师无论多么苦多么累,只要打个电话,他就能在施工现场一拍就是三、四个小时,有时能坚持到晚上两、三点,我坚持不住的时侯就会坐在地上歇会儿,而梁老师却始终没有歇过,第二天人民网、央视传媒网、新华网准能出现他的稿件。我和梁老师一同下过乡,有一次要到煤矿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煤场里煤灰到处飞扬,铲车“嗡嗡”响着,地上到处脏兮兮的,可梁老师好像完全没有看到这些,只顾专心照像,还不时采访几句。就这样梁老师的精神感动了我,我的照相水平慢慢在梁老师带领下也有了进步。
梁冠山老师常对人说:“时间就是生命,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拼搏,多做一些有益的事”。谁道年迈志疲软,相信梁冠山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启迪。(朱韶瑞)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