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助力农业发展侧记
河南省商丘市地处豫东平原,82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583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可耕地面积1015万亩,是全国18个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产粮大市,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亿斤以上,有“豫东粮仓”之称。由于该市气候干燥,年降水平均不足600毫米,且多数集中在秋季。当地群众流行一句顺口溜:“雨过地皮干,全靠天吃饭”,很好的反映出当地农业的生产现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商丘供电公司打造“农田机井通电”工程,为农田灌溉送去便利,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心系群众服务农业
“以前,潜水泵光转不出水,一天也浇不了一亩地,急死个人。有时候碰到低压线被盗割,庄稼就等着减产了。村里很多人只好自己购买电缆,在地里拉起了一道道‘地爬线’,甚至有人干脆又把过去淘汰的柴油发电机排上了用场。”回忆起以前的浇水经历,宁陵县程楼乡前张庄村的杨文增用了一个词——苦不堪言!
由于种种原因,商丘区域内的16.2万眼机井中,电灌机井仅为5.1万眼,大部分农民还是靠柴油机或者其他机械灌溉,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浇地费时、费力成本高。因此导致农民群众干旱时不能及时灌溉,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原有的排灌电力设施,是利用一、二期农网改造期间淘汰下来的废旧物资改造的。由于资金短缺和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许多线路只能架设到田间地头,不能延伸到机井;有些村庄连专用的排灌变压器都没有,排灌时,就把线路T接在农村照明线路上,生活用电与抗旱用电共用一个变压器,供电质量差、变压器因过载而烧毁时有发生。另外,因农田机井和沟渠分布比较分散,农村排灌线路大都架设在野外,电力设施频频被盗。浇地难,农民叫苦连连,农排电网非常不适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商丘公司总经理张道乾对农业排灌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阐释,使商丘公司认识到只有主动从满足于保障农民生产生活正常需要,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职能方式转变,实现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大力推行农排电网建设,解决“井井通电”问题,时不我待。
“宁陵模式”破解难题
该公司以宁陵为试点,仅用两个月时间,陆续新建和改造了该县黄岗、程楼、石桥、赵村、刘楼等10个台区,在工程施工中,该公司发扬前二期农网改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严格执行“五制”,严把工程资金关、质量关,从工程规划、设计到施工过程、资金使用都严格管理,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
改与不改就是不同,以改造后的宁陵县程楼乡前张村为例,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该村就发生了令人惊慕的变化,该村的1680亩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由于灌溉及时,预计平均亩产达到1100斤,比过去亩产要增加200斤左右。该村很多农民由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向种植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一下就建起了占地100多亩的84个温室大棚,成了远近闻名的黄瓜基地,农民的收入翻倍增长。过去村民在抗旱时才浇“保命水”, 现在变成浇丰产水。村民都说,要不了几年,大伙的“腰包”都会鼓起来。该村村民郭继尧高兴地说:“以前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亩均年产不过1600元,现今搞温棚黄瓜种植,亩均年产值超过3.5万元。过去俺村浇地难,黄瓜又是喜水作物,搞黄瓜种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灌溉方便了,我家这1.5亩温室大棚一年就能收入5万多元,电力部门真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呀……。
农业稳,则天下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的重大战略举措。正如河南省发改委的一位领导调研“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时所说:“作为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电气化支撑的国有企业,商丘供电公司能够主动转换企业职能,探索出的以‘企业主导、政府整合、农民受惠’为主要形式的‘商丘经验、宁陵模式’的‘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先行意义。”
“通电机井”迎战旱魔
“自从俺村用上‘井井通’后,天再旱,俺也不发愁没水浇地了!” 6月12日,虽然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下雨了,但正在给麦田浇水的夏邑县韩镇韩道口村的张学峰却没有一点忧愁,在谈及机井通电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时,显得非常兴奋。张学峰所说的“井井通”,是指该公司实施的“农田机井通电”工程。
今年入夏以来,商丘地区降雨异常偏少,旱情不断加重,抗旱浇地成为农民朋友的头等大事。在此次旱情中,商丘各地已投入使用的“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大显神威,缓解了抗旱的燃眉之急。据不完全统计,商丘市农田抗旱排灌用电量达20万千瓦时,利用电力灌溉小麦面积500万亩,抗旱保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商丘,这个曾经以农业排灌电网建设而享誉中原大地的农业大市,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在抗旱浇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