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电力丝路 助力中原崛起
滔滔黄河南岸,一座“钢铁巨人”拔地而起,耸入云端。10月20日,在±800千伏哈郑线跨黄工程施工现场,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人员正在组装全线最雄伟的两座铁塔之一——黄河大跨越标段N4铁塔,作业场面紧张而有序,这是河南电力送变电公司精心建设哈郑特高压工程的一个缩影。工程建设中,全体员工负重前行、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一曲电力壮歌。
重任当前 化压力为动力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落实中央战略、服务西部大开发、实施“疆电外送”的关键工程,也是“外电入豫”的重要项目。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联接西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有效缓解河南省用电紧张局面,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充足的电力保障。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规划,该工程起点哈密南部能源基地,线路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六省(区),在河南境内横跨147.5千米,途经3市7县,落点郑州并入河南电网。哈郑特高压直流工程是继1000千伏特高压南阳站建成投运后,我省第二个具有世界电网技术最高成就的特高压输电工程。作为首次承担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单位,省公司高度重视,提出把该工程建设成标准化样板示范工程,在工程全线实现“建设进度领先、质量工艺领先、管理水平领先,并争创国网系统特高压建设属地协调配合典范”的工程目标。
送变电公司承担着豫2标段和黄河大跨越段的施工任务,其中,豫2标段长69.654千米,共有铁塔130基,黄河大跨越段长3.9千米,共有铁塔5基。标准高,要求严,工期紧,任务重。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该公司提前策划,成立哈郑特高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组织分工和责任部门,定期研究协调工程进展情况。同时,对施工进行精心部署,整合施工资源,优化施工配置,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及时跟进,全心全力推动工程建设。”在全员建功特高压活动动员大会上,该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齐涛强调。经过精心谋划和充分准备,5月15日,该公司负责的标段在线路工程全线率先开工,由此“疆电入豫”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迎难而上 变被动为主动
工程渠道问题一直是困扰线路施工人员的“拦路虎”。该工程首次实行渠道属地化管理模式,在省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送变电公司和沿线地市公司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属地协调优势,共同解决施工通道难题,为工程开辟“绿色通道”。
“做好与地市公司渠道协调的对接工作是关键,我们在加强沟通协作的同时,加大施工投入,保证施工通道协调好一处,基础施工就展开一基。”项目总工赵根宝说。凭着和属地公司的密切协作,加上主动出击的超前意识,阻碍施工进展的渠道难题迎刃而解。
豫2标段共有铁塔130基,其中97基基础采用灌注桩形式,具有工序复杂,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加上基础场地有70%位于水稻田中,这让本来就难的施工变得举步维艰。“要想施工,先得把场地圈好,然后进行挖沟、排水、填土、修路等进场准备工作,一般需要花费十几天的时间,严重影响施工进度。”提起稻田地施工,项目经理王刚不由感慨。
尽管困难重重,却难挡壮志雄心。为扭转不利局面,项目人员提前着手施工准备,统筹资源调配,做到施工和通道协调无缝衔接。另外,通过在旱地施工和水稻田施工间机动地调配施工力量,在旱地基础施工的同时,进行水稻田基础施工的准备工作,保证一基基础完工后,立刻转战下一基场地。
力保进度 向创新要效益
“我们改变传统单一施工模式,通过串并联相结合的施工方式,在基础施工高峰期,投入钻机、吊车各36台配合施工,24小时不间断作业,缩短作业战线,增加施工机动性,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工程进度。”该公司主管施工生产的副总经理张军介绍。
创新出效益。为了科学高效进行项目管理,该公司专门设计制作了工程实体沙盘模型和互动多媒体演示系统,实时全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在基础施工阶段,项目部积极采取管控措施,除了提前做好风险分析、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外,还对项目人员重新调配,分别由测工带领安全、质检人员各1名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全天候”实施跟班作业,牢牢把握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以往工程基础立柱一般不超过3米高,黄跨工程N1~N4基础采用了倾斜立柱,且高度达到10米,基础立柱高差和基础根开误差控制难度大、要求高。”对于基础施工难题,赵根保尤为重视。项目技术人员经过认真调研和详细计算后,首创可调式大直径倾斜立柱钢模板,为高倾斜立柱基础施工提供了保障。
8月份,工程进入基础施工高峰期,为了克服雨季的影响,一方面,项目部及时关注天气状况,通过手机短信及时提醒施工人员做好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安排钻机、吊车等提前进场,遇到雨后道路泥泞、混凝土罐车无法到场的情况,通过混凝土泵车进行远距离浇注。
管理、施工和技术创新形成一套强劲有力的“组合拳”,推动着工程施工安全高效运转。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