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涝病该咋治

2012-07-30 16:26    来源:河北青年报

  近期进入雨季,暴雨频发。尤其是7月21日北京的那场大雨,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如何应对城市内涝的话题,也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城市内涝是天灾还是人祸?

  城市可能“放大”气象灾害

  城市内涝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我们成功预测天灾的概率还是很低,另一方面,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和“城市排水、蓄水系统”也会造成内涝。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

  然而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

  柏油路、水泥地增加排水压力

  影响城市排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城市雨水管渠规划、储水设施以及城市道路、建筑物吸附水和渗透水的能力等。

  城市雨水管渠规划是影响城市排水的重要因素,要合理规划地下排水系统的流速、流量、容量等的要求,因此需要足够的长度、大直径的管网来保证;城市化使得柏油路面、水泥路面迅速增加,但是这样的变化使得路面对水的吸附能力下降,比如,自然的土地面,降水径流系数在北方仅有0.3~0.5%,在南方也仅有0.6%左右,而水泥硬化地面的降水径流系数是100%,可想而知,每增加1平方公里的硬化地面,就会对排水管道增加2倍的排水压力。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城市的内涝就会一直存在。

  此外,要合理规划城市储水设施。雨水调蓄设施可以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在枯水期,景观池维持整个调蓄设施中唯一的亲水区域,人们可以到这里来散步、娱乐和休闲;在丰水期,当暴雨来临时,警报提醒游人疏散,此时的游戏广场、草坪广场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源。

  增加绿地可解决雨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大家听得比较多的词,简而言之就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这样一来,城市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

  除了热岛效应,最近,一个新词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雨岛效应”。怎样理解呢?我们把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而随着这种“森林”密度不断增加,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为“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而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岛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减少“城市雨岛效应”的污染,就需要在城市规划中保证绿地在城市中所占有的比例。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