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潜规则” 您知道多少

2014-02-13 17:47    来源:长春晚报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生活中不少市民却很少真正的理财,通常都是把钱放进银行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理财产品里也有很多“潜规则”,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需求量身定制,不能只顾保本而不管通货膨胀,也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风险。

  年化收益率非实际收益率

  “我行正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93天年化收益率3.1%,120天年化收益率4.0%,5万元起售。”去年11月份市民孙先生收到了某银行所发的该条信息,正愁着马上到年底没有投资渠道的他便拿着10万元,购买了一款年化收益率为3.1%的91天理财产品,但存满91天后,他发现银行渠道支付给他的收益并不足3.1%即3100元。后来才知道,获得的3.1%的年收益换算到91天的收益水平,应为10万元×3.1%×91/365=772.88元,扣除手续费,实际上还不到772.88元。

  专家释疑:很多投资者认为年化收益率就是收益率,这是不正确的。其实,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等)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收益率,并非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例如日利率是万分之一,则年化收益率是3.65%,而年收益率是只能到年底结账后才能计算出来的实际年收益回报。

  理财建议: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认真了解产品结构,对其走势要有清晰的判断,据业内人士透露,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并不稳定,即使风险较低的货币型、债券型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水平也是不稳定的;同时还要关注销售人员提及的收益率是否在合同中有所体现;最后需要注意,通常理财产品公布的都是年化收益率,也就是说,半年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要除以二。

  分红保险不要只看收益率

  “真后悔,当时只听工作人员介绍感觉产品收益很高,没仔细看看产品说明书,原以为购买了有稳定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没想到竟惹出一堆麻烦。”市民刘女士既气愤又后悔。

  据了解,2010年1月份,刘女士到某国有银行办理定存业务,当时在旁的一位工作人员过来与其搭讪,并给她介绍了一款高收益保险产品。工作人员承诺该产品年分红预期收益率5%、随用随取、10年后利息可翻番。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刘女士心动不已,并未多加考虑就签了合同,每年交2万元,现在已经连续交了3年,但前段时间她急需用钱去咨询却发现现在支取需交20%违约金,而且分红也是逐年递减的,算下来与当初工作人员承诺的5%的收益率相差甚远。

  专家释疑:很多购买了银保产品的市民都认为,自己所买的产品和保险销售人员介绍的一样“本金有保障、期限不长、预期收益率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但却不知道通常在银行销售的银保产品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而非像一些工作人员介绍的那样随用随取,在合同未到期时提前支取即为退保,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承担损失的。

  理财建议:由于保险合同比较复杂,市民在购买前还需要多向销售人员提问,以确认所购买产品的属性及风险。比如,这个产品是短期保本理财产品还是保险理财产品?是不是可以随时取出而且没有损失?一般来说,保险产品周期较长,一般在5年甚至10年以上。此外,对于分红保险来说,分红也不是固定的,分红水平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有着直接关系,保险公司与客户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分享经营成果,理论上也会出现分红为零的可能,因此,市民在保险时还要以保障优先,不能只注重分红而忽略了保险的最基本功能。

  基金定投也可能亏本

  2011年3月份,马女士去八道街附近的一银行打算办理零存整取业务,但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她最后却购买了一款定投基金产品。当时,工作人员介绍,该款产品和零存整取差不多,每月定投1000元,不但保本,且长期投入收益比零存整取更为可观。2012年3月份,原以为旱涝保收的马女士在年底查询时却发现,自己一年的投入不但没有赚钱,反而亏了约1700元,这是让她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是把钱继续存下去还是马上赎回呢?一下子让马女士不知所措。

  专家释疑:虽然基金定投有懒人理财之称,被不少人看作是基金投资里的零存整取,不过,并非所有基金定投都可以像存款一样能完全保证本金,也不是每只基金都适合定期定额投资,只有选对投资标的,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对于短期内打算取现的市民来说并不适合基金定投,基金定投的收益也不能只看定投前一两年的情况,由于市场波动大,基金在短期内的涨跌很正常。一般来说,投资预期期限在10年以上的,可以购买基金定投。

  理财建议:基金定投更适合于未来某一时点有特殊资金需求者投资,定投虽能平均成本,控制风险,但也不是所有的基金都适合,通常债券型基金收益较稳定,定投和一次性投资效果差距不是太大,而股票型基金波动较大,更适合用定投来均衡成本和风险。

  如果投资者希望保本,建议购买货币基金和保本基金,虽然货币基金不是完全没有风险,但流通性好,损失本金的风险很小。定期定额买基金更适合有持续较低收入的投资者,但这一投资方式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才比较容易看得出成效,最好能持续投资三年以上。(记者 王岩)

责编:王芳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